日本「危険物取扱者」乙4考试经验

「危険物取扱者」是操作处理危险品的日本国家资格,分甲乙丙三个等级。其中乙种按危险物类别分六类,其中最常见和实用的是乙4——包括酒精、石油制品、动植物油在内的可燃性液体。考试由「消防試験研究センター」(https://www.shoubo-shiken.or.jp/)主办。
从网上的信息来看,日常生活中有几样场景需要这个资格。

  1. 乙种和丙种最大的区别是「立会い」资格。法令上规定操作指定数量以上的危险品必须在资格者的监督下进行。荒郊野外的自助加油站看似无人,其实都有资格者通过摄像头远程监视,所以符合规定。在兼职网站上能看到不少这样的岗位。
  2. 危险品运输有「輸送」和「運搬」两种,其中「輸送」特指使用「移動タンク貯蔵所」运输,也就是油罐车。法令规定「輸送」必须有资格者同乘,在实际操作中司机本人通常就有资格,所以一个人就可以。
  3. 高度酒精属于危险品,所以酿酒行业的从业人员通常需要这个资格。
  4. 化工、制药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持有这个资格比较有利。

从中文和英文的信息来看,一般只有从业人员通过培训才能取得相关资格。日本的资格门槛相对而言比较低,报考不需要任何条件,当然相信真正上岗的话还是会做培训。至于我一个做软件的为什么会考这个——纯属娱乐,跟打游戏、读小说属于一个性质。

考试的频度也是我看中了这个资格的原因。东京的考试中心几乎每周都有乙4的考试,提前一个月左右报名即可。比起其他一年只有一两场的考试,危险物在报名方面要轻松得多。考试的难度也很低,一个月的准备时间绰绰有余,真着急的话看一个星期也足够了。

具体的考试内容分三部分:「法令」15问、「物理・化学」10问、「性質・消火」10问,全是五选一的单选题,三个部分全部在60%以上合格。「法令」考察危险品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章制度。比如什么设施需要保有空地、危险品的分类标准、指定数量倍数的计算,算是需要记忆的部分。「物理・化学」考察的知识非常基础,高中水平的知识完全够用。都是些固体变成气体叫升华、选出燃烧三要素、pH值数大代表碱性、接一块活泼金属可以防止腐蚀这种级别的问题。「性質・消火」考察乙4类危险品的性质和操作方法。汽油的闪点在-40度以下、甲醇有毒乙醇无毒。安全方面的问题类似于驾驶证考试,什么情况都要按最安全的方法处理。收集废液的液槽要随时清理不能一天一清理,需要维护设备的时候必须先把残留的危险品清理干净等等。感兴趣的话网站上有例题(https://www.shoubo-shiken.or.jp/kikenbutsu/exercise.html)

参考书先买了一本评价比较高的「10日で受かる! 乙種第4類危険物取扱者すい~っと合格」。看完觉得内容有点少,特别是物理化学部分只有几页,于是又买了一本公論出版「乙種4類危険物取扱者試験 2020年版」。“十天合格”是把最重要的内容精选出来,目的是合格就行,不是拿满分。公論出版这本就比较全面了,比如法令部分有加油站的一些详细标准,物理化学部分有比较详细的电化学和有机化学内容,实际考试中并没有出现。

8月1日下午去笹塚考试,车站去往考试场的路上的电线杆就贴着一个大大的「危」,一看是辅导班广告。在东京的考试中心考的话以前似乎会当天发表成绩,毕竟是全部涂卡的考试而已。很可惜现在是2020年,在东京考也是日后通知。拿不准的问题还是有,不过都可以通过排除法解决,合格肯定是没问题。8月14日收到了成绩通知,「性質・消火」错了一道题。然后就可以申请证件,可以去考试中心的窗口也可以邮寄,考试那天走的时候给了一个申请用的信封。8月17日周一去邮局缴费寄出。8月27日接到电话,要确认一下名字,问是写罗马字还是汉字,并让把在留卡传真过去,要尽快。我猜是那天要发给制证中心了,突然发现个奇葩的外国人。考试的时候没有本人确认,自己打印准考证自己贴照片,照片对得上就行。证件上也不写住所,只有都道府県本籍,外国人就是「外国籍」。于是去便利店发了这辈子第一张传真。

9月17日收到证件。这也是我考这个的原因之一,还能获得一张政府签发的正式证件,虽然没什么用。反面是讲习记录,法令规定开始从事相关工作的一年之内要接受讲习,但不从事的话就不用接受讲习。这也是原因之一,考完了没有维持成本,顶多是10年后换一次照片。同样是「消防試験研究センター」主办的「消防設備士」考试就必须接受讲习,不管有没有从事相关工作。HMOL是Hazardous Material Officer’s License,但是除此之外似乎都用Hazardous Material Engineer这个翻译。(https://detail.chiebukuro.yahoo.co.jp/qa/question_detail/q13169837963)

费用:参考书1760+1800,考试费4600,证件申请费2900,邮票844

取得乙4之后考其他乙类就可以免去「法令」「物理・化学」,也就是回答10问的「性質・消火」就可以,而且一次最多可以同时考三类,然而考试费依然单算。乙种取得四类以上就可以报名甲种了,范围是乙种的全部六类。乙种全部考了和甲种都可以操作所有的危险物,区别在于甲种可以做甲种「防火管理者」或「防災管理者」。似乎还有日本自卫队的「技術曹」任用资格,当然外国人可以忽略。大学如果是学过化学相关课程的话可以直接报名甲种,列出的相关名词还挺多的,然而我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就一点边都不沾了。(https://www.shoubo-shiken.or.jp/kikenbutsu/qualified03.html)继续考下去的问题是考试的频度就没有乙4那么频繁了,如果要同时考多个乙类还需要邮寄申请。网上有「資格マニア」是很早以前考过乙4,开始专门考资格后才开始考别的。至于我个人来说,近期可能会考一些其他的没用的资格吧。

2019年东京签新加坡签证

首先是新加坡官方提供的在东京签证信息。可以看到一共有三家机构可以办理,其中最大也是最有“名”的当然就是VFS Global. 关于这家代理机构的负面新闻可是不少,最大的疑虑就是乱收费。打开另外两家的网站一看,JTB要先填表预约,付费要银行转账,也太麻烦了。Travel Marketing & Assistance Inc这网页上的英语都不通顺。提供信息最全也是最方便的还就只有VFS Global, 而且网络上的其他经验文都是VFS Global. 可以看到领馆收的签证费是2600, VFS Global实际收了9850, 2019年11月1日起涨到9940了。 没办法,谁叫领馆不接受个人申请呢。2017年3月我在新加坡的美国旧金山领馆办过一次,只需要领馆的申请费和来回的邮寄费用。

然后按照要求准备材料。需要注意的是护照要求复印封面,也就是外皮,这个比较奇葩。不需要酒店预约和财力证明,只需要机票预约单。在职证明之前办美国签证开了一份,自己翻译了一下。实际到了签证中心后Form 14A表格会帮着修改,就算没有在职/在学证明,没写自我介绍,也会提供一个模版给你填,要是真的极限操作的话这两样不带都可以。

从浜松町站走过去不远就到了。当天上午人不多,而且这里是加拿大申根签证也在一起,办新加坡签证的人占的比例也不大吧。进门的时候要安检比划一下,然后不让使用手机,一家代理机构搞得神神道道的。一位日本人女性接待了我,看旁边桌是一位白人女性,在接待说英语的客户。上来问姓名和出生日期,是本人没有使用易容术。

Form 14A上改了不少,护照Country of Issue写的China, 让我加上consulate in US, 这个完全没有必要吧。职业填的Software Engineer, 她拿出一个表,上面列出几种,让我在后面加上Professional, 类似于日本的会社員/自営業这种非常笼统的职业分类。Relationship of Local Contact写的Hotel还让填上Guest, 没必要吧。Address in Country of Origin/Residence写的是现在的日本住址,让把中国住址也写上,当然这个不重要。最后一页有写出住过一年以上的外国住址,我填了以前的美国住址,她问来日本够不够一年,我说还不够,那就没有写。看来地址的填法是前面填中国老家住址,如果来日本一年以上的话住址写在最后一页的外国住址。

看我拿了在职证明,说我自己翻译的英文版上没有公司章,拿出了一张自我介绍信的模版。只需要填上姓名、护照号、在留资格。我的出行日期是11月28日,是10月21日去申请的。其实新加坡签证要出行30天内去申请,所以真正提交应该是10月28日以后,10月30日上午就收到邮件了。总的来说这次跟VFS Global打交道的经历还是可以的。

我猜要求出行前30天内申请是因为新加坡签证的期限最短可以给到35天。这次比较疑惑的是只给了我一年,第一次在美国以学生身份申请还直接给了两年呢。大概是因为看我来日本还不够一年?

2019年东京签美国B1B2签证

本人曾在美国留学五年,毕业后来日本工作。这次跟公司一起去一趟展会,所以在东京申请B1/B2签证。申请美国签证其实只要真实说出自己的目的就可以了,当然去趟使馆还是比较麻烦。

第一步当然是填写DS160.把F1签证Cancelled Without Prejudice写上了,工作经历里写了学校打工经历。另外把SSN或者驾照填上也不会影响申请。联系人填的学校,当然这个本来就不太重要。不记得过往的出入境日期直接看I94比较方便。

第二步就是预约面试。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账号不能换申请国家,以前在其他国家注册过账号的话需要注册一个新的。填写完护照信息后弹出一个窗口,发现另一个账号中的信息相同,是否要合并。选择“是”之后转到了一个页面要求上传护照首页,原来还得审核一下。上传后过了一天再登录就正常了,然而老账号里的信息把新填的给覆盖了,又重新打了一次邮寄地址之类的。不合并帐号应该也没关系。

4月25日预约,五月初有个长假比较特殊,最早能预约到的是5月10日。最早的时间是8:30, 从经历来说能选8:30一定要选8:30,能有效节省排队时间。付款18400日元,可以信用卡、网银、便利店。

预约确认页上列出了需要的材料,使馆网站上也有。这个也是因人而异,根据自身的情况准备能说服面试官的材料即可。写明了需要英文翻译,自己翻译就可以了。

1.护照和十年之内的旧护照。

2.一张50mmx50mm照片。便利店打印。

3.在留卡正反面复印。

4.在职证明书。台湾签证流用。

5.三个月的给与明细。

6.机票和酒店的预约。这个虽然出签之前不推荐订,但是老板已经先订上了。

7.学校成绩单,有GPA、专业、学位等信息。日本就劳签证流用。

没有复印通帐或开存款证明,因为上面没几个钱。

大概8:15到车站。从银座线/南北线的溜池山王站12号出口出来,从首都高下面过去不远就到了。四周当然都是警察,一说来签证的会指向正门的方向。进入使馆之前是第一道安检,把随身物品放在一个小筐里,说手机要关掉蓝牙,然后进门,过一下金属探测门。面试确认信上写着只能带装材料的塑料文件夹、一个小钱包、一台手机,不许带背包和电脑等等。我很守规矩地把钱包手机装兜里,然后一路捧着一堆纸来了。然而实际带背包来也没问题,只有一位带笔记本电脑的被拦下了。

然后在领事部的门口排队,告知要把DS160确认页放前面,然后面试确认页放后面,这样方便扫条形码。护照也要打开到信息页。我手头没有透明塑料文件夹,把所有东西都塞进一个A4信封里拿来了,扫码的工作人员直接从桌子下面拿了一个塑料夹出来。扫码之后给一张排号纸条。再过一次金属探测门,进入大厅。

首先去1号窗口把所有材料交上去,然后等待叫号。大厅里提供Wi-Fi, 有自贩机,有厕所,还有证明写真的机器。叫号去3号或4号窗口按十指指纹,拿回文件夹。等待的这段时间应该是有人看过材料了,护照直接被打开到了F1签证那一页,其它纸张被放在了其中另一个塑料夹里。我记得在北京签的时候是自己拿着材料,如果面试官需要的话再拿出来,这个步骤不一样。

然后就可以去面试的那里排队了。选择8:30的优势很明显,可以说基本没有排队,等谈完的时候已经排起队来了,时间越晚只会排得越长。当天开了三个窗口,没有亚裔面孔,不过听到有人用日语谈。轮到了一位非洲裔大叔。

-What are you traveling to?

-I’m traveling to Los Angeles.

-So you went to… USC?

-Yes, and I’m working in Japan now.

-Are you traveling for tourism?

-No, it’s a business trip. I’m traveling with my employer.

-Is your wife Japanese?

-???Excuse me???

-Is your wife Japanese?

-No, I don’t have a wife. I’m single. (不看DS160吗,再说我这样的像有wife的吗)

-Where do you work?

-I work at xxx, it’s a small video game studio. I’m a software engineer and I program video games. I studied computer science back at USC.

他快速翻了一下里面的那个文件夹,直到最后的学校成绩单,不过也没有细看。我猜测是整理材料的人已经把详细写出来了?

接下来应该就是闲聊了,他手上一直在打字,问做的什么游戏,那就吹一吹。你听说过xxxx吗?然后就是Your visa has been approved. 现场就在F1签证上盖了Cancelled Without Prejudice. 退回旧护照和写着注意事项的那几张确认页,大概九点半就出来了。

要说不稳的要素的话,我在美国一直滞留到了I20过期后的第59天。Grace period是60天,不算逾期,不过看来这个信息他是看不到的。另外来日本也只过了半年时间,收入也比较低。不过看来学历算是为我做了一次保证。没有申请过CPT/OPT。

5月15日上午就寄到了,中间还隔了一个周末,速度很快。发的是邮政的レターパックプラス,需要有人签收,所以选择寄到了事务所。登记EVUS,结束。

记搬到日本住的各种杂事

搬到日本开始新生活需要办各种手续,网上有不少初到日本的攻略,但一般都是针对留学的,而且每个人的情况本来就不一样。下面结合网上的信息记载一下自己的经历,希望能作为后来人的参考。

1. 租房

日本的租房制度非常奇葩,对于外国人来说更是增加了一层难度,很多房主根本就不想跟外国人打交道。房主给出的理由有担心语言不通、人突然回国收不到房租、外国人不懂日本生活的规矩会惹出麻烦等等。就算愿意租了也需要担保,需要保证人或加入担保会社。初次来日本的话最靠谱的办法应该是依靠学校或公司解决租房问题。学校和大公司可能会提供宿舍。我在收集完信息后给中介发了个邮件,对方回得很痛快,但是人没在日本也做不了什么。最后是社长以法人名义帮忙租下来的。

其次初期费用特别高,交一个月敷金(押金)还能理解,但是有时有“礼金”这一项,一个月的房租白送当作“谢礼”。当然0敷0礼也是存在的,尤其是房主着急租出去的时候。另外中介费大概会是0.5~1个月的房租,如果要求加入担保会社的话还有这笔钱,加上清洁费、换锁费等等,初期费用可能会高达一个月房租的四五倍。我找的公寓0敷0礼,一个月7.8万房租,初期费用最后是28.1万,还就算合理范围内了。

至于怎么找房就见仁见智了,在各个房屋中介的网站上慢慢筛选吧。至于说哪家好哪家不好,我的感觉是天下乌鸦一般黑。由于最后是社长帮忙租下的,我并没有直接跟中介打交道。我的筛选条件是位置最优先,要在秋叶原半径两公里以内,其次房租在7万左右。能找到的房源其实很少,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住宅区,勉强能找到几栋有单人间的公寓楼。最后找到的这间离秋叶原站600米,更重要的是离公司300米。东京每天通勤时间的电车是什么情况就不再赘述了。从出门开始播放音乐,一首歌放完就已经走到秋叶原虎穴门口了。 诚实地说,我来日本就是为了这些东西,足够了。

房间本身大小是10贴(16.5平方米),在日本算大的了。我找到的其它房间基本是6贴7万左右,考虑到房租只贵8000,还是很划算的。拜托社长去联系后才知道这个原来是做民宿用的,于是免费获得了家具家电,冰箱微波炉电视这些要买的话可又是一笔钱。要说不足的地方就是不能设置洗衣机,洗衣服有一点麻烦。

2. 证件

在机场可以拿到在留卡,但是不登记住址的话是什么手续都办不了的,所以第一站就是去区役所登记住址。个人觉得日本的各种表格比较复杂,但是只要问的话就会有亲切的大妈给你解释。

这里要吐槽一下日本的证件制度。日本虽然推出了My Number制度想作为统一证件,但据我观察社会的接受度并不高,有驾照的人基本就是在用驾照,没见过谁拿出My Number卡来。除了驾照就是五花八门的保险卡、手账、住民票,一张没有照片的纸也可以当身份证明。某种意义上因为外国人有在留卡,有时候比日本人还方便。

对于外国人来说姓名的表示也比较麻烦,因为有汉字、振仮名(读音)、字母三种方式。日本人当然用的都是汉字名,但是外国人登记的正式名字是字母,机场拿到的在留卡也只有字母。理论上在填写汉字名的时候是可以写拼音,但有些地方设计系统时没考虑外国人,可能就会有问题。比如我的健康保险证就没有印名字,只有振仮名。其次在不用汉字的国家当然是只能用拼音,但来到可以用汉字的国家为什么不用真正的汉字名呢。登记汉字名要去一趟入管局,因为看到了好多人写排了好几个小时的队,吓得我提前准备好照片、填好表格,在入管局没开门之前就去了。其实排长队的是在留资格延期这些业务,换发在留卡倒还不至于。费用是1300,还要跑一趟入管局,但我个人觉得值得。

至于My Number的话会先寄来一张通知卡,上传照片后再等一个月才收到通知书,再跑一趟区役所。作为身份证的意义不大,因为上面写的拼音。最大的用处大概是可以在便利店打印住民票了吧。

3. 银行

银行应该是对外国人最不友好的环节。除了邮储的所有银行,半年之内不得开户。据说以前可以,听说有人说现在能开,要看具体的银行和店铺,不过就个人经历来说是开不了。我去了最近的りそな银行,因为营业到五点,其它银行都营业到三点。一说要开户,就问来日本多久了,对不起再见。据说某些网络银行可以开,但其实邮储能满足个人基本需要,还是要看自己的需求。

在留卡登记了住址以后就可以去开户了。要准备好印章,没有的话满大街都是印章店,在淘宝上提前买了带来当然更便宜。讲究的话分三个印,一个认印用来收快递,一个银行印,一个实印。实际上准备一个银行印就行了,用认印的地方都可以签名代替,实印的话需要去区役所登记,这个是不动产交易等最重要场合用的,初来乍到也用不到。上面刻汉字或者拼音名字都可以。

填表依然比较复杂,写得乱七八糟的,最后基本是柜台小哥一句一句问着然后替我填了,改动的地方盖个章貌似就代表本人意愿了。当场就给一本存折,至于现金卡等两周邮寄过来。有个选项是带Suica功能的现金卡,开户的时候说这个要等很长时间所以就算了,不过如果是即时扣款的Suica应该挺方便的啊。后来查了才知道这个基本就是记名式Suica, 并不能自动从帐户扣款充值。你们是怎么想出来这么鸡肋的东西来的。

不能开户的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是因为我想网上支付。现金卡不是借记卡,虽然宣称有地方可以直接刷,但实际生活中没人用这个。邮储有个在线支付功能叫ゆうちょダイレクト,支持Pay-easy服务。开通这个也要等密码信投到邮箱里。有的网站会支持Pay-easy,问题是Amazon不支持线上Pay-easy。在ATM上转账是可以的,可是这就得专门去趟ATM, 网上购物的意义何在。简单的说就是想要一张Visa/Master Card/JCB的支付卡,一种解决方案是买预付卡, 但是充值依然不能线上解决。最后找到的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是用Line Pay的JCB虚拟卡,可以直接绑定邮储帐号,需要用的时候充值一下就可以。另外一家叫kyash的看起来也不错,提供的是Visa虚拟卡,没有实际使用过。

邮储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用存折提现,这是别的银行没有的特点。ATM可以直接插入存折,真是有种科技树点歪了的感觉。另外其它银行用ATM的时候在工作日固定时间外会产生手续费,也就是晚上或者周末存取款就会有手续费,非常神奇。邮储的ATM不是24小时的,但至少开着的时候就没有手续费。

其实我还尝试着申请了据说最好申请的信用卡,雅虎和乐天,因为看到有学生身份也申请到了的朋友。结果当然不行,一点信用记录都没有无从谈起。好不容易在米国积累了一点信用记录,开普通信用卡可以秒过了,来日本等于开了个新号重练。其实日本主要还是现金社会,信用卡的花样也远远比不上米国,不过早些着手准备积累信用记录还是很有必要的。

4. 手机

日本的三大运营商是Docomo, Softbank, au. 但是我不想签三大运营商,直接开的虚拟运营商,也叫格安SIM. 三大运营商的价格比较昂贵,一个月在8000左右。好处自然是有合约机了,但是合约机有锁,出了日本想换卡用就比较麻烦了。

虚拟运营商五花八门,经过一番对比去开了Y!Mobile. 这个可以看作Softbank的廉价版,Softbank能用的服务基本都能用,还附赠雅虎全家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Y!Mobile是有手机邮件地址的。日本的移动网络发展独树一帜,过去运营商之间是不能互发短信的,于是出现了手机邮件这种专门的协议。现在即时通信一般都用Line了,但是因为手机邮件有运营商保证,比一般的电子邮件可信度要高,注册一些东西的时候可能会用到。Y!Mobile的手机邮件可以直接在雅虎邮箱管理,还是比较方便的。费用方面有三等套餐,我选择的中等,一个月3980,9GB流量,经过各种优惠后是2100. 其实每个月9GB也用不完,最小的3GB感觉就够用了。

开户的时候用中国信用卡开的,如果要用银行账户的话需要有现金卡或者开通了Pay-easy, 然而第一天的时候手里没有。送了一台两年前的老型号华为平板。里面插的副卡是好东西,拿出来可以带另一台手机。至于在日本之外就用基本别想了,查到的国际漫游资费都贵得吓人,再说手里已经有Google Fi这样的神器,需求不是特别强烈。

5. 网络

网络问题要看具体住在哪里。我是最惨的情况,房间里没有引入线路,需要上门安装。这个是跟手机一起申请的,也就是Softbank的网。即使选择最近的日期也要10天以后了,说是会送免费的移动Wi-Fi用,等它寄过来已经过了五天了,也就是前五天只能靠手机流量度日。

申请的时候还被推荐了所谓的Softbank Air, 其实就是无限流量的移动Wi-Fi. 对网络要求不是很高的话也不失为一个选择,但个人心里把光纤和移动4G还是分得很清楚的。上门安装的是NTT东日本,再把Softbank的路由器接到这个modem上面。这个叫光BB Unit, 可以混用IPv6通信,实际测速可以达到上下行500Mbps以上。一般的ISP都是千兆网,但是有个叫NURO光的ISP提供2Gbp网,最近还开始提供万兆网,不过没有仔细研究过。其实一个人用千兆网已经很够用了。

费用方面的话比较高,说我住的这个地方只能用家庭标准,一般是给一户建用的,一个月5600,还有分期付的工事费1080,租用光BB Unit等三项服务打包500, 就算是跟手机打包给了优惠,也实在说不上便宜。不过不管多贵也不能没有网啊。公寓标准的话好像在两三千左右。

6. 电视

如果经常看动画的话,相信对日本的电视多少有点了解了。虽然有线电视是存在的,但是绝大多数电视看的都是电视塔发射的地上波,天空树就是干这个的。地上波的好处是不用花钱,坏处是频道数比较少。偶尔看个深夜动画的话首都圈的地上波已经能满足需要了,没研究BS/CS放送。第一住的地方没提供卫星天线,需要自己买。第二有这个钱订阅电视节目还不如买Netflix之类的服务。

臭名昭著的NHK收费员还真没遇到过,可能因为这一间以前是民宿,敲门也根本找不到固定住户吧。如何对付NHK收费员的方法网上有很多了,没有实践过。

我的美国打工记

从2015年3月到2017年5月我在学校的学生公寓打工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是我大学生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从中收获不少,也是一段很有意思的经历。

美国留学生打工的限制比较多,F1学生上学时每周不能超过20小时,假期不能超过40小时。最大的限制是只能接受学校的雇佣,不能随便找个快餐店什么的,当然打算黑在美国的就另说了。这也意味着一般接触到的还是学校师生,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社会。我在学生公寓工作则能接触到快递员、清洁工、维修工这些蓝领阶层,算是比较接地气了。

大二住在学校公寓里的时候看见门口贴的广告,就找了个网站生成个简历给发过去了。面试当然问的都是你觉得自己有什么长处什么短处这种问题。结果还没分配到当时住的地方,被分配到了另外一个区。我这个区负责管理14栋楼大约900名学生。每个区的工作方式大致上都差不多,可能在细节上会有些差异。主要工作说白了就是值班,坐前台。快递送来了需要扫描一下输入通知系统,哪里需要维修就安排任务指派人员。最忙的时候是学期开始和结束时的两次搬家,开始的时候需要一个个登记、发钥匙,结束的时候需要收钥匙、查房。还有复印机缺纸了就添上,饮水机空了就换一桶这些维持办公室运转的杂务。

首先我们算是物流业的最后一环,USPS, UPS, FedEx, DHL, Amazon, 本地小型快递公司,什么都见过。长期负责送这一片的人都已经认识了,最熟的就是USPS(美国邮政)的邮递员大叔。他是个华裔,更巧的是他也姓Cao(曹)。USPS向来以服务差而著称,但是认识邮递员就不一样了,收东西肯定不会丢,寄东西也很放心。有一次寄信忘贴邮票,他就直接拿出来给我了。大大小小的邮件到了之后需要把收件人名字输入一个通知系统,会给收件人发邮件和短信。扁平的就放在办公室的架子上,盒子放在一间储藏室里,太大的就放在办公室的地上。邮件最多的时候要数开学期间和各种购物节,开学的时候很多人会把行李寄过来,大箱子很多,甚至能把办公室堵得过不了人。购物节就不用说了,USPS一般上午来,UPS一般下午来,但是数量特别多的时候就可能会来得很晚,来得特别晚的时候搞到七点关门也弄不完。这时候可以打卡走人等明天早上的人来处理,不过我还是倾向于多留一会儿搞完。除了一般的邮件之外还见过送花的、送饼干的、送气球的等等,这些也代为签收当成邮件输入系统。

日常做的最多的还有安排维修工作。住户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创建一个work order: 网站上填写、打电话、来前台填写。后两者都是我们手动输入系统。每天八点开门各个custodian(清洁工)进来打卡,然后做各自所负责的楼的日常清洁,主要是一层大厅。然后大概九点半到十点左右开始处理work order. 我们要做的是把系统里的信息打印出来,分配给对应的custodian, 他们完成之后再把结果输入系统。隶属于本区的custodian的叫C3, 他们能做的是换灯泡、通马桶、给烟雾报警器换电池这些比较简单的工作。比较紧急的工作会用对讲机通知他们一声。他们解决不了的,比如空调坏了或者水管漏水了,就要上报给Main Housing总办公室,他们再根据情况转给Housing自己的HMS(Housing Maintenance Services, 公寓维修服务)或者FMS(Facilities Management Services, 设备管理服务),紧急的也要打电话通知一下。除此之外还会接触很多第三方公司的vendor,比如pest control(消灭害虫)公司。如果他们认定房间里有bed bug(床虱)是属实的,那就要兴师动众一番,让住户临时到学校经营的宾馆免费住两天,对房间进行全面消毒。当然这是boss的boss操作的事情跟我们关系不是很大。存放所有备用钥匙的电子钥匙柜只有我们才能按指纹打开,C3只能开存放他们常用钥匙的那个抽屉。C3拿钥匙不用填写纸条,其他人需要填写纸条,HMS和FMS只需要写名字,第三方vendor还需要写电话。这些信息连同work order编号一起输入系统,以此追踪钥匙的去向。

学期结束后要对所有房间进行彻底清扫,光是本区的几个C3当然人手不够,而正好假期食堂关门,所以会调食堂的人过来做清扫工作,早晨打卡的时候很是热闹。客观地说做这些蓝领工作的都是Hispanic(拉丁美洲裔)和黑人,办公室里基本就我和一个印度人不会说西班牙语。有趣的是他们以会说英语为荣,要按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英语谁不会说,会说西语才厉害。这份工作很稳定收入也可以,私以为发达国家的一个特点就是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普通工作也能过上很不错的生活。要说的话这工作很适合养老,我们这里最老的C3在系统里的编号是1001,据说从八十年代就在这里干了。也有一个比较年轻的华裔C3,辞职离开了一阵然后又回来了。有一次路过清扫中的房间,只见窗式空调嗡嗡作响,他躺在空床上正玩着手机。安逸无为也不错。

最忙碌的时候要数开学和放假,办公室里只有三个座位,这两天的时候却是要倾巢出动,摆上额外的桌椅。开学的时候人来了先在系统里找到这人的信息,然后让他填一张登记卡,写上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之类的。发给钥匙的时候要挨个解释每个钥匙的用途,后来公用打印机改成了刷卡式的,还要解释打印卡怎么用。每栋楼的大门和电梯是刷学生卡开的,新生入学的时候可能没有学生卡,这时就要联系管理门禁的eAccess激活一张临时卡,等他们有了学生卡再收回。放假的时候收了钥匙,然后就要去每个房间查房。我们的标准是不要求住户能打扫得多干净,只要能看出做了一番努力就可以了,不留下很多垃圾就不会罚款。最让我震撼的是一批体育特待生,他们只是在假期期间住了两周,就把整个屋子弄得跟垃圾场一样,啤酒罐子丢得满地都是,甚至把停车场里的大垃圾桶推进了屋里。检查表上是按估算有多少袋垃圾来罚款,我只能写无法估算。告诉manager后她也很无奈,但感觉这些体育特待生胡作非为都有运动员部门给他们背锅。我还见过一个运动员没拿学生卡,直接垫着旁边的花坛就翻进了大门,让人目瞪口呆。学校在运动方面的名气还是挺大的,但我对这些运动员的观感可真不怎么样。因为南边的奥运主场洛杉矶纪念体育馆归学校管辖,1984年我们这些学生公寓就是奥运村,感觉2028年肯定要征用新建的University Village了。2015年夏季特奥会在洛杉矶举办,我那时候不在,不过听说发生了不少让人头疼的事,什么人已经回以色列了,教练把钥匙还了回来,结果门锁早就换了。

除了掌管备用钥匙我们还可以看到所有住户的信息。真的是全世界哪来的都有,中国韩国印度这些就不用说了,还有越南的、匈牙利的、冰岛的、巴西的等等等等。还有来自卢旺达的同学,估计一般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只有1994年的种族清洗吧,诚如说起我的故乡唐山一般只知道唐山大地震。借用办公室的吸尘器的时候要留个学生卡以外的证件,我也因此看到了不少国家的护照,还有印度和欧洲的各种驾照之类的,我本来就挺喜欢研究各种证件,也是很有意思。

说起这份工作的收入,开始是按加州最低工资给的,我开始的时候是时薪9.25美元。按理说每半年可以加25分,但其实正赶上加州最低工资上调,2017年加州最低时薪已经是10.5元,2018年是11元了。每四小时必须休息半小时,超过八小时按150%算加班费。其它好处的话办公室里的办公用品当然随便用了,能免费打印复印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还是挺方便的。闲的的时候可以看书写作业,我更进一步,直接远程桌面到自己的电脑,写代码水群爱干什么干什么。Boss不在的时候玩手机玩PSV也没问题。在开学放假的两个大日子里boss的boss会订Togos三明治,还赶上过一次全Housing范围的慰劳party, 雇了一辆In-N-Out的车。其实主要是给C3开的,我们也去蹭个了汉堡吃。

我在申请的时候还不知道,其实这份工作最大的隐藏福利是免费住宿。一共有四个RM(Residential Manager, 在住管理员)的位置,有人毕业了就由后面的人填上,由manager选出人选。她嘴上说看工作表现,其实根本上还是按先后顺序排的。这个真的很省钱,在学校附近租房一个月至少得800元,我免费住了整整一年。而且我是自己住超大的套房,客厅大得可以再住两个人,市价怎么也得1400一个月。刚搬进去的时候上一个住的地方还没到期,手里拿着两套公寓的钥匙,感觉自己像个寓公。住着也很舒心,因为自己就是公寓管理,不用跟管理公司扯皮,有什么问题直接登录后台填上,然后来修理的人也认识。做RM的话必须每周工作17小时以上,所以基本每天都要早八点开始,下午上完课还要回来继续。RM另外多了两个职责,一是每周要走一圈负责的几栋楼,检查公共区域的设施,比如走廊的灯亮不亮这种。二是要轮流拿着一部手机on call. 但这个on call其实用到的情况挺少的,是专门为入住时期不能在工作时间来登记领钥匙的住户准备的。打一次卡算四小时,晚上十点以后就可以不接电话了。有一次周末我已经积累了八小时,一个人21:58给我打电话,这第三个四小时还算加班,在家躺一天下几次楼就拿了近150元。

除此之外打工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不知不觉地会说英语了,准确的说是美式英语。正经学的或者用来考托福的英语在学校里当然已经够用了,但日常交流的那些通俗的表达学校是不会教的,一开口就知道你有没有在美国呆过。我开始的时候很怕接电话和用对讲器喊话,因为听不清楚,到后来也能在电话里谈笑风生了。有一次从西雅图回洛杉矶,邻座的老妇人正好在学校附近住过,跟她寒暄了一阵。我说I’m from China的时候,她还惊讶道以为我是美国出生的。我自认为发音还不是很标准,但只要说话有那个意思就足矣。办公室里一般至少留两个人,加上里屋的manager, 但真的有manager都有事不在,只有我自己的极端情况。看着整个办公室让我自己运作地井井有条,心里还是挺满足的。因为基本每天都要八点起,大四课程也不少,每天都很忙碌也很充实。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我需要为此付出很多时间,所以大四毕业后就没有继续了, 想着为期一年的研究生生涯中要腾出时间找点别的事情做,但最后也没有什么成果。如果我在那里工作了第三年的话,我应该会更融入美国的环境,心里的天平肯定也会向留在美国的方向倾斜。我能在毕业后毅然决定连OPT都不拿就离开美国,下定决心去日本,可以说是有得有失吧。

USC CS Games课程总结

主要当作自己用的一个总结,同时也希望能给后辈们一点选课参考信息吧。本人是CS Games方向,但是在技术类专业课上所有CS方向还是有些重叠的,而设计类专业课跟IMGD(Interactive Media Game Design)专业有些重叠。CS Game比其他所有CS方向必修的学分都要多,我入学的时候是要求128学分。另外还多读了一年PDP(Progressive Degree Program),上了几门研究生级别的课程,拿个没有什么用的硕士学位。当然上课体验是很主观的东西,跟个人水平也有关。本人水平很低,进学之前没有基础知识,也不是什么好学的人,有上进心的同学的体验会很不一样。另外课程要求在这几年中也发生了变化,也不一定是谁来教了。虽然基本内容不变,但是上不同教授的课感觉也是很不一样的。

总的来说CS本科教学质量还是很高的,基本能保证小班授课,更容易跟教授套近乎。不用跟别的学校比,USC的CS硕士研究生课都是好几百人一起来,感觉就很不一样了。

最新的CS Games要求:https://www.cs.usc.edu/academic-programs/undergrad/computer-science-games/

这里只说专业课,关于GE另有:USC GE课程

CSCI系列

CSCI-180 Survey of Digital Games and Their Technologies

这门课已经绝版了。虽然挂的是CS,但其实应该是CTIN的课,讲的是电子游戏发展史和一些基本的游戏设计理念,用到的两本书是The Ultimate History of Video Games: from Pong to Pokemon and Beyond还有Theory of Fun for Game Design. 这门课可以说是对我人生都有一定影响。生在十八线小城市,在上大学之前说到玩游戏也只知道各种腾讯网游之类的,主机什么的根本就没摸过。这门课从第一款电子游戏的诞生开始,细数每一代的主机,当然也有PC游戏的崛起,带领我走进了以美国和日本为主的主流游戏文化。玩游戏这种事还要上课来入门感觉有点overkill, 但其实作为游戏玩家来说要补的还有很多。

上课的结构是先lecture, 然后给时间玩指定的游戏,之后用一套固定的方法来讨论分析这个游戏。Midterm除了考试,还要玩一款叫Psychonauts的游戏并写essay分析。也是第一次知道有Steam这个东西。这是个比较传统的动作闯关游戏,手残还打不过,作弊了才打通关,冠以为了完成作业的名义。当时的室友调侃说你简直活在每个少年的梦中,作业等于打游戏。Final除了考试还要模拟pitch一个游戏。

Instructor是St. John Colon, 在Square Enix工作过。当时啥都不懂,问过一些很愚蠢的问题,什么Galgame算不算游戏啥的。当年还没有EGG,在SAL上的,现在一排办公室的那个地方。

CSCI-281 Pipelines for Games and Interactives

主要教怎么用Maya, 先跟着教程视频学做一个Phantasm Ball,一个插了几个管子的球的物体,借此熟悉了基本建模操作还有UV怎么贴上去。然后找参考图做两个无机物的模型,汽车火车飞机这种,最后做一个有机物,用自己的照片做参考图。惨不忍睹。除了Maya也可以说是3D软件入门吧,游戏引擎的编辑器都会做得类似Maya等3D软件。

Scott Easley也是Game Program里一位很重要的faculty了。当时他在搞一个AR的实验游戏,还跟St. John Colon联合做了个小iOS游戏。他还找人检查这个游戏的localization, 当时帮着测试了几次,后来不了了之了。现在这个课在EGG上,没有EGG之前是在RTH三层上的。

CSCI-103 Introduction to Programming

这是第一门“正经”的CS课程了。每所大学的入门编程课程选择的语言都不尽相同,USC用的是C++. 这门课默认你没有任何编程经验,从基本IO开始,基本控制结构,数组,函数,结构和类,类的继承,指针,动态内存,栈,队列,向量,模版。相信很多人在入学之前都有这些基本功了。比较谜的是最后两周会直接上Qt,前五个作业都是命令行程序,最后一跃直接要求套GUI. 这对刚入门的的新手比较不友好啊,从一个大while loop改成event-based感觉几乎要重写了。这让我对Qt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从那之后再没有摸过Qt.

有幸赶上以教201闻名的Jeffrey Miller教这门课,这是他在开始在USC任教的第一次授课,教了一次103和一次104. Miller上课特点很明显了,永远穿着西服,讲课很有激情,然后课上带着一起写代码。女儿来卖小饼干是必备节目。考试除了笔纸考试以外还会有用电脑实际写代码的考试。在RateMyProfessor上Miller的评价两极分化,有人觉得他很无聊,考两次试很恶心之类的。个人是喜欢Miller的,觉得他重视实际写代码很有帮助,人也很好沟通,他是我找的两位写PDP申请推荐信的faculty之一。

CSCI-109 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

109是103的co-requisite, 没有coding只讲很高层次的概念。涉及的范围还是很广的,每一项后来都会有专门的课来学。用一个CS Department教授写的书On Computing: The Fourth Great Scientific Domain,他自创了一套表示现实生活中各种场景和计算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学这个比较谜。然后有计算机结构,算法,抽象计算,操作系统,图形学,AI,网络之类的介绍。每一项都不会很深入。印象比较深的是学图灵机和有限状态机什么的。

负责授课的是Gaurav Sukhatme. 这个是早八点的课在SAL,当时住Parkside, 7点59起来去上课都能提前到,直接继续睡,对这个人没什么印象了。Discussion占得比重很大,每次都有作业,最后还有个presentation,跟TA接触比较多。根据最新的syllabus,109已经从3学分减到2学分,并取消了discussion.

CSCI-104 Data Structures and Objected Oriented Design

CS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内容是数据结构,还有伴随而来的一些算法。写的东西基本都是在重新造轮子,C++ STL里面都有。最后一个作业可以选择用STL替代,当时觉得STL比自己写的map之类要靠谱多了。当时还是觉得挺难的,线性结构还比较好理解,后面红黑树什么的真的没搞懂。最后成绩也很差。

上的是David Kempe的session, 讲课不用幻灯片。有一个2013 Fall总结的课程笔记,就算是自编教材了,现在好像还在用。比较有意思的是刚开始两周和每个人都面谈一次,谈谈为什么学CS之类的。

CSCI-170 Discrete Methods in Computer Science

这个要和104一起上,算是学习算法的离散数学基础。讲逻辑关系,归纳法,概率,后面还有图论。非常惭愧,这种课作业考试从来都是一塌糊涂,实在是学不会,成绩在挂的边缘。现在C-好像要重修了。

选的Ming-Deh Huang的session, 讲课比较枯燥,后来都没人来了。同时著名的Aaron Cote也在开这门课,干脆去听他的了。

CSCI-201 Principles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第一门非C++的课,用Miller的话说就是上完之后Java比C++还熟悉。涵盖的内容很多,花不少时间写Java的GUI,然后还有多线程,网络,并行计算。最后有个final group project, 基本要求是做个有网络功能的GUI程序。当时正好上完了CTIN488 Game Design Workshop,把final project设计的一个棋盘卡牌游戏拿来做。虽然从这门课以后就再也没写过Java了,但是熟悉Java其它高级语言也很容易上手,比如C#. 另外网络知识也很实用,这一套东西放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实际写出来是很好的练习。

Miller在上面已经提到过,201的作业量还是不小的,要花不少小时数敲代码。当然喜欢写的话不会感觉很痛苦,看有人反应太耗时间受不了。

CSCI-270 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 and Theory of Computing

算法是程序员的基本修养,要进科技公司还是要会解算法题。很可惜到今天本学渣也做不出个动规题。经典算法就这几个大的话题,贪心,动态规划,分治,网络流,NP问题,感觉就是CS的四书五经,然而要搞懂真的不容易。仰望各位能把这点事搞清楚的同学们。

170提到过Aaron Cote, 270自然选的他的。记得Cote聊过,人家来当老师是真的喜欢讲课, 不然拿着CS博士学位去哪不都是优待。Cote每节课都会发handout, 记笔记和复习的时候都比较方便。270如果能拿A,而且而且有意继续上Master的话,可以找他写推荐信跳过570去上670,给PhD上的算法课。对于我这种270就挣扎的学渣来说670听起来就像玄学一样。

CSCI-360 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其实是很多不同问题的一个很笼统的总称,具体到每个问题有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开始从逻辑证明引入,概率,介绍神经网络,贝叶斯网络。记得考试有根据输入数据手算概率。第二部分说借助SAT solver解决问题。最后一部分讲的是搜索算法相关的。

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三个作业,写一个叫Adaptive A*的算法,算是A*的改良版,证明了一个新的heuristic value, 比直白的Forward A*要快一些。随手Google了一下,结果这算法就是教授Sven Koenig研究出来的,好吧。用的教材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课程从书中拿出了几个章节来。CS526也用这本书,据说内容差不多。

CSCI-423 Native Console Multiplayer Game Development

这门课名字看起来很高级,其实比较神奇。用一套叫Prime Engine的代码,给的教学视频日期是2009年。结构非常的复杂,要改什么东西的话需要修改好几个文件。运行起来非常神奇,加载东西用一个python小程序沟通,加载level用的是lua脚本,然后可以实时在Maya里编辑直接反应到引擎里。有点倾向于学网络的意思,介绍TRIBES networking model, 好像是鼓励写一个基于UDP的网络通信层。光看Prime Engine已经晕了谈何大改,最后的final project也就是应用一下提供的TCP通信,加上鼠标位置raycast能在地图上点出几个小人来。真不知道传说中的大佬们是怎么用这玩意儿做出FPS来的。

授课的Artjoms Kovalovs是真厉害,在Naughty Dog工作。当时正值Uncharted 4快要发售的时候,白天在Naughty Dog晚上还来上课。感觉他上课就是想起来啥就说点啥,当老师的话可能差点,不过水平真高。记得他演示了一下如何debug, 直接反汇编改内存,当时就震撼了。跟他交流能收获不少,他的数学功底非常扎实,做游戏需要的那一套3D数学。课前有根本不知道怎么答的quiz, midterm是写一个Windows下的C++程序跟一个server用TCP和UDP通讯。

CSCI-350 Introduction to Operating Systems

其实OS相关的知识之前在别的课程中多多少少都了解过了,多线程,并行处理,内存管理之类的。这门课的重头戏是作业,用的是一套斯坦福开发的叫做Pintos的代码。因为OS太复杂很难自己编出一套作业来。分四个部分:线程管理,用户程序(栈和syscall),虚拟内存,文件系统。当然都是真正OS的简易模拟版。Pintos是用纯C写的,随便一写就是全局变量全局函数。经常是不知道这一行是怎么实现效果的,找到源头发现是asm(此处插入汇编)。Debug是相当痛苦,因为本身是OS,所以要调用printf的话会出非常大的问题,因为printf本身是一个线程,在管理线程的代码里调用直接彻底乱了,要看什么值只能直接看内存。写这个东西实在是让人欲仙欲死。Pintos的自由度很高,理论上可以有自己的设计,爱加几个变量加几个变量。

还是少见的大班课,Tatyana Ryutov说话没调,很容易睡。考试比较宽容,都是理论问题。大部分时间还是为Pintos头疼。

CSCI-420 Computer Graphics

之前已经在ITP课程里接触到不少图形方面的内容了。还是那一套3D数学,渲染,光。说的几种曲线之前没有接触过。用OpenGL, 找了几个教程,结果一种事情有好几种写法,比较头疼。Graphics的东西也不好debug, 因为涉及到GPU和显存不像一般程序可以直接看内存。作业占一半成绩,第一个是渲染高度图,第二个是做一个过山车动画,一帧一帧来。第三个raytrace, 很费时的那种离线渲染。踩着十二点deadline做,结果发现出一张复杂的图要十几分钟,悲剧了。

这学期Jernej Barbic负责教420,做图形学的好像多少都做过电影特效之类的东西。说到graphics不得不提Hao Li, 很厉害很有名,有时会教420.

ITP系列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gram比起CS课程更注重实际应用。CS的理论跟实际写代码还是有一定隔阂的,我这种脑子不灵光的学渣更倾向于做个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码农,比较喜欢ITP课程。推荐有多余的学分多选几门,都是比较实用的内容。

ITP-280 Video Game Production

280说的多是设计方面而不是实际制作的话题。作业写一些短文,记得有一个是用League of Legend跟另一款忘了叫什么的MOBA游戏做对比,这是至今为止玩的唯一一局league, 为了做作业。那时候正赶上Flappy Bird忽然爆火,也有印象讨论这个。Project是用Gamemaker Studio做点东西,一个非常简陋的2D引擎,当时连Unity都不会用,final project简直惨不忍睹,黑历史。

Anthony Borquez是个很神的人,对中国游戏市场还有涉猎,当时在运营手游,展示后台数据是什么样子,还提倡用微信什么的。据说陈星汉大神做过这门课的TA.

ITP-380 Video Game Programming

强烈推荐,可以说是真正的技术入门课。3D数学,图形,物理模拟这些基础的东西,在一套以SDL为基础的仿Unreal 4结构的引擎里实际写比较复杂一点的C++,实现简单的物体交互,非常好的锻炼。最后一个作业稍微用一下Unreal 4,不许用blueprint全C++.

吹一下Sanjay Madhav, 想学习真正的技术就要加入Sanjay神教。游戏编程的基本功都会说到,作业编得有方向可循又不会是完全手把手,十分受用。Sanjay是我找的第二个写PDP推荐信的faculty.

ITP-485 Programming Game Engines

这可能是我最喜欢的一门课了,可以说是380的进阶版。每个作业都很精彩,调用SIMD指令集,自定义内存pool, Direct 11渲染,写Phong shader, 计算skeleton动画,特别有意思。最后一个是自己添加一个功能,我比较奇葩做了个level editor. 本身提供了level loader读取一个JSON文件,但是没有save功能。Raycast之后利用C++/CLI调出来一个C#写的对话框,可以编辑数值。存储的时候因为不知道类型直接用void*, 非常刺激。

也赶上了好时候,前半段是Sanjay教,后半段Jason Gregory来教。Jason是Game Engine Architecture这本书的作者,也在Naughty dog做lead engineer. 能进Naughty dog的当然都是神一样的人物,能在PS3硬件上做出Uncharted系列的效果。但是说到底还是那些数学,还是利用好内存,都是这么来的。

ITP-342 Mobil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ITP有两门移动端开发课,一个iOS一个Android, 这个是iOS版。这个其实可以说是给非CS专业开的课,一个组件一个组件的介绍,其实如果好歹写过一点GUI上手iOS是很快的。当然这么慢条斯理也可以说是基础比较扎实,用的是Objective-C, 早就知道syntax很奇葩,习惯一下也不是不能接受。很强调MVC设计,现在日新月异的业界好像不怎么待见MVC了,但是老方法还是可以用的。Final project要求调用第三方API,做个了用Google map + firebase实现共享位置的小程序。

授课的是Trina Gregory, 是前面提到的Jason Gregory的妻子。两人在各自的领域都颇有建树。非常蓝色,川普当选的时候说着说着说哭了。

ITP-382 Mobile Game Programming

这门课因为实在是没有时间中途drop掉了,开始是跟着教程做几个Unity小游戏,作为练习很不错。后面是自己做project, 有时间的话还是可以选的。

ITP-439 Compiler Development

这是Sanjay系列的最后一课,prerequisite是ITP-435 Professional C++. 很想上435但是实在是没抢上,给Sanjay发了个邮件就waive掉了直接上439. 好多CSGM同学都上了435,但是根本没人选439,我觉得很可惜。编译原理不会有实际的应用,能写出工业级编译器的人世界上一共就那么多,但是了解了之后就能更好理解程序语言是怎么工作的。前台的parsing, AST, 生成IR,优化和分配register, 都挺有意思。了解之后就能用编译器的眼光来看待代码,对进一步优化有帮助。作业用的是Sanjay编的一个基于llvm的编译器起名叫University Simple C. 可以实现基本控制结构,函数,递归,printf. 无聊把所有关键字换成别的,也算自创了一门程序语言了。

EE系列

CSGM专业对EE的要求非常低,都是在比较抽象的级别,不会去抠逻辑门什么的。

EE-352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抽象层面的计算机结构,CPU和内存hierarchy之类的。Mary Eshaghian-Wilner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伊朗大妈,实在是太nice了。讲CPU pipelining, 拿出纸给同学,一张一张传,这就是pipelining. 做presentation,提交笔记,都可以得extra credit. 最后还只要去office hour就给extra credit, 她的办公桌上摆着糖,还给糖吃。

当然她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听说其他faculty觉得她什么都没教,还跟学生起了冲突,搜她的名字能查到。她现在已经不在USC了。

作业是写MIPS,一种RISC汇编语言,印象比较深的是把所有寄存器都写纸上,里面存着哪个变量,一边写一边对照,还是花了不少时间的。

EE-450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Networks

一般都上CS353 Introduction to Internetworking, 我上的暑期课程选择了这个可以替代的EE450. OSI模型的每一层都讲到,常见的协议,NAT, congestion control之类的。因为是EE 的课感觉还是比较偏向底层,会说一些信号学的内容,CS的课可能不会说物理层吧。当然高层的也有,作业是在Unix下的C++ TCP编程,当时是本地的Ubuntu运行没问题,上传到aludra/nunki那个Solaris服务器上就出问题,非常谜。网络编程感觉通信本身不难,怎么处理好多线程才是比较头疼。这门课上的也是跌宕起伏,第一次midterm成绩特差, 不会算那些东西。第二次midterm有熟悉的内容,记得一道分配IP地址的大题,都得换成二进制很麻烦,写了一大张。Grading可以倾向分数高的考试和quiz, 非常大方。

Shahin Nazarian也是伊朗人,EE department伊朗人特多。当时也是睡着的时候比较多,现在想想那个夏天过得很有意思。

CTIN和CTAN系列

CTIN和CTAN是School of Cinematic Arts开设的课程,以设计类为主,也有一些技术类的课程但是对于CSGM不是必修。SCA还是很厉害的,电影学院排名基本就是第一。

CTIN-488 Game Design Workshop

非常硬核的设计课程,non-digital的在纸上进行。对于真正喜欢桌游的同学可能如鱼得水了,我是第一次接触这个世界,搞出来的东西也都是惨不忍睹,拿出来给人playtest简直是公开处刑。最后group project还要仰仗各位会设计会画画的大神。

Lecture在SCI108,那么大的放映厅一关灯就醒不过来了。Discussion占得比重很大,midterm写essay也都是在discussion时间。

CTIN-484 Intermediate Game Development

CTIN-489 Intermediate Game Design Workshop

这两个合起来叫Intermediate, 这是我认为的最好的CTIN课程。两到三人组队设计制作一个游戏,体验大多取决于队友。Instructor会模仿真正游戏开发的过程进行评价,还有多次开放的playtest, 看到真的有人发来玩自己做的游戏还是挺有意思的。这也是一次真正运用Unity的机会,不仅是做个小project试试那种感觉,从准备各种素材到打包出来整个流程都要经历一次。到现在有时候忘了怎么写什么东西还会打开当年这门课的project参考一下。Instructor不固定,赶上的是Peter Brinson和Jesse Vigil, 教intermediate的都是Game Program里耳熟能详的faculty.

https://youtu.be/5JIqQhhduUQ

CIN-485 Advanced Game Development

当时新开的课程,prerequisite是intermediate. 还是用的Unity, 做skeleton动画,利用NavMesh之类的。Arjun Prakash人挺好的,我说想用C#.NET写一套网络通信,结果在serialization上遇到问题了,帮我看了看,结果最后也没做出来,比较遗憾。

CTIN-497 Interactive Media Startup

Gordon Bellamy开的1学分课,每周请一位业界大佬来谈谈经历,偶尔会讨论同学们做的游戏。很多读MFA的人来上这个,人家做的东西都太高级。Gordon也是业界大咖,倾向做business方面的。最后还有机会单独谈谈职业规划,我当时说想去日本做游戏但觉得收入会比较低,他说你就只在乎收入吗。现在决定去日本也有这次谈话的一些因素吧。现在有很多新的CTIN课程学分少负担轻但是很有意思,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

CTAN-452 Introduction to 3D Computer Animation

学Maya的课程,建模,动画,IK. 印象比较深的是上bump map, 第一次用离线渲染,用教室的工作站也得渲染几分钟。当时挖掘机梗很火final project做了个挖掘机,也是至今为止做的最复杂的一个模型了。Instructor是Dariush Derakhshani,写过Introducing Autodesk Maya 2016, 2015, 2014, 2013…等等,就是专业教Maya的。人也挺有意思,现在还记得他说我们这没有未成年人吧,然后F-word连发。一般上课的时候还是都装文明尽量不说这个的。

Advanced Game Project

AGP是最后一年模拟一个studio合作做出一个比较复杂的游戏,一个团队一般十几个人,也各有分工,有producer, 有artist, 有composer, 当然CSGM最多的就是做engineer. 目标和进度都由各自安排,faculty每周检查起监督指导的作用。我参与的AGP叫Skyshot,用Unreal4做的类似篮球的联网多人竞技游戏。个人来说感觉没做多少贡献,浑水摸鱼了,感觉很惭愧。也有幸看到了一些其它组的代码,别人做的怎么这么厉害。

USC的AGP可以大致分成SCA和Viterbi两种。SCA的AGP主要是本科CSGM和IMGD参加,相比来说艺术人才比较多,以SCA楼为据点。Viterbi的AGP是研究生CS Game做的,所以程序员为主,以EGG为据点,又叫Gamepipe. 两者有一些沟通,主要是招人方面,现在展示也放在一起展示了。另外SCA有游戏设计的MFA课程,我也看过一些他们的pitch, 如果说一般的AGP一看还能明白这是一个游戏,MFA的大神们搞的东西都感觉特别玄乎。虽然AGP是只有最后一年才正式选课,但是大三大二也可以volunteer, 比较可惜当初没有利用这个机会,怪自己啥都不会。

Bonus Track

Progressive Degree Program的是申请条件是GPA在3.2以上,加上两个faculty的推荐信,当然不用考什么GRE. PDP项目只能是CS General,要上另外的CS方向就要普通申请了。通常CS General需要28学分,且一学期只能上两门课8学分,所以要两年读完。而PDP减免到20学分,一学期可以上三门课,所以一年就可以读完。理论上大三申请成功的话大四就可以上500级课了,但是空余学分我选择了上ITP的课。另外因为人多500级的课可能需要等D-Clearance,不一定能上到想上的课。PDP可以在D-Clearance发放之前就直接注册上,不用排队。

CSCI-570 Analysis of Algorithms

还是270的那些问题,但就是学不会。晚上三个小时的超长lecture, discussion也跟lecture差不多。特点是作业完全不算分,爱做不做,成绩全在三次考试。两位instructor Shahriar Shamsian和Victor Adamchik讲课各有特点,讲得挺好的,可惜自己水平太差。

CSCI-571 Web Technologies

全栈技术都有涉及,HTML, CSS, JavaScript, PHP, Apache+Ngnix, AWS/GCP, Angular, Node.js, 最后甚至做mobile app. 这门课开始特别轻松,写点简单的HTML和JS. 后面难度陡然上升,第三个作业是写PHP,第四个作业要求用Angular/AngularJS, 并有一个express.js的后台。从纯JS直接上framework我是非常的不知所措,更别说Angular用的还是TypeScript, 最后用AngularJS凑合的。 第五个作业更是直接做iOS或Android的app, 因为我有一点iOS的基础所以不算特别吃力,就是超费时间,吃饭睡觉写代码。无法想像完全没摸过app开发的同学们是怎么从零开始的。

Marco Papa在Ratemyprofessor上评分还很高,我是比较不喜欢这个人。在piazza上问个问题总是得不到想要的答案,讲的内容都是入门级的,作业一下拉高那么多,基本都是自学的。考试也是事无巨细,非常麻烦。Web应该是入门门槛最低的程序员类工作了,但真要深究也是博大精深。我对前端抱有比较复杂的感情。

CSCI-526 Advanced Mobile Devices and Gaming Consoles

组队做一个游戏,虽然说是mobile devices但不是mobile也可以。这就是传说中的水课,只要好歹做出来一点东西别真的啥都没有就能拿成绩了。由Mike Zyda带领,这是Gamepipe的director,也是founder. 超厉害的一位人物,境界太高了。

CSCI-585 Database Systems

可以分成两部分SQL和NoSQL. 前部分是传统的数据库设计,照本宣科,写SQL. 做web当然多多少少写过两句SQL,但是这个真要深入研究起来也是博大精深,怎么把那么复杂的多重query套在一句里面很是费脑子。后半跟前半的画风很不一样,instructor也换人,介绍的是现在流行的NoSQL技术,还介绍了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只是大概说一些方法。作业也变成了试用一些软件,用了一下graph database, 最后还写了两句R.

两位instructor Olivera Grujic和Sathyanaraya Raghavachary风格很不一样,Olivera比较正经,Sathetanaraya显得风趣一些。有人说NoSQL的部分感觉都是介绍一下没学到什么真正的东西,我觉得了解一下还可以。

CSCI-576 Multimedia Systems Design

选这门课算是剑走偏锋,跟别的需要排队的课比起来这一门简直就算没人上的了。真的是多媒体,图像音频视频都有。说的是各种媒体的的表达和压缩。还是挺有意思的,因为媒体的最终目的是给人看,所以要从人观察的角度分析,利用人视觉上的特点压缩图像,利用听觉上的特点压缩音频。具体到方法上数学内容也不少。作业也挺有意思,模拟JPEG压缩算法。Final project做视频片段匹配,我很幸运遇到了一个大神,用opencv做各种高端分析,我基本就是给套了个GUI.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几堂课还乘车到Institute of Creative Technology参观。这做的可都是真正的高科技,带模拟光源的精细建模,自动补写小说的自然语言处理。当然少不了VR技术,Oculus Rift的创始人Palmer Luckey就在这呆过。因为是由美军出资设立的所以有很多针对美军需求的研究,治疗PTSD的VR,协助学习的软件等等。

Instructor是Parag Havaldar,也是业界有名人物,做过电影特效。用的课本也是他写的Multimedia Systems: Algorithms, Standards, and Industry Practices. 从泛泛的介绍到具体的算法细节都有,挺好的一本书。

USC GE课程

尝试总结六门GE(General Education)的经验已经好几次了,每一次都是写着写着就跑题了,这次仅从个人感想出发。因为一门课的好坏是一个很主观的评价,有人真心喜欢,有人就觉得很无聊。不少人就觉得理工科的学生上一些文科的课没什么用,但个人平时就喜欢看一些乱七八糟没用的东西,还是觉得这些课蛮有意思的。虽然是老GE系统,但是现在可选的课程基本还是那些。

Category 6 Social Issues: LING115 Language, Society, and Culture

这是入学第一学期上的,然后逢人就建议上这门课。这也跟个人兴趣有关,中学时代就很喜欢外语,通过看维基百科了解了一些语言学的皮毛。一说语言学大家都会想到原始印欧语或者Chomsky老爷子之类的理论语言学。但正如课程标题,这门课着重讲语言和社会的关系,会举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很有趣。后面会讲到Sapir-Whorf hypothesis, 简单来说就是语言会影响认知的一个假说。受此影响专门去读了Benjamin Lee Whorf的原作。前一阵有一个科幻片Arrival(降临),片中女主角通过学习外星人的语言得到了预知未来的能力,这里应用的就是这个假说。读过的人自然马上就明白了。

讲这门课的professor也是一个亮点,Andrew Simpson是Linguistic Department的chair. 说的是很正的British English, 或者Queen’s English, BBC English, 这也是课程在讲方言部分会提到的。个人很喜欢听BrE,觉得AmE太土,可惜一直不会说。当时freshman不懂事还跑去问您会说几种语言,Simpson掰手指数数,大概13种?语言学家不等于会很多种外语,但是这两个人群的重合率很高。

Quiz和考试方面需要记的东西比较多,没有大essay, 有几个字数不多的assignment. 为一个虚构的国家选择官方语言,一部纪录片的观后感。还有个field trip project, 咱就跑到Little Tokyo调查日语去了。每周有短篇的reading,不过真心喜欢的话不会觉得是负担。

Category 5 Arts and Letters: ARTL100 Reading the Tale of Genji, and the Year 1000 in Japan

这门课应该已经绝版了,过去的GE5是seminar形式的小课。正如题目,课程内容就是研读源氏物语。读古典的难度还是很大的,更别说翻译到文化差异更大的英文。整个译本有1100多页,无数注释,还有简单的插图帮助理解。很惭愧根本没耐心读完这块砖头,也就看了一半左右,然后就搜索一些日文资料看,课上讨论蒙混过关。维基百科上每一贴都有写的很好的梗概(喂

全部作业就是写三个paper. 第一篇写前十贴的一个主题。从紫式部的写作目的出发,她的目的是教育宫中贵族女性如何做perfect wife. 第二贴箒木的雨夜对话讨论的是perfect wife的一些标准,这些标准分别反映到空蝉,夕顔,藤壺,当然还有本书女主角,紫的身上。第二篇分析一个角色,分析的是光源氏的基友頭中将。早期他是光源氏的密友,对光源氏的择偶标准有影响,光源氏被流放到須磨的时候还去看望过他。但是后期就成了政敌,还影响到了下一代的关系,最后还是重归于好,这个角色的存在意义就是衬托光源氏。最后一篇随便选topic,现代文化里说光源氏是个萝莉控,其实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古人的价值观。从源氏物语里也可以看出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比如桐壷这个角色就受到长恨歌中杨贵妃的直接影响,另外佛教元素在书中也占很大比例。

Joan Piggott如果看Rate My Professor的话评价太差了,确实比较严格,记得她说过4 unit的课就应该每周花8小时,你们怎么都不读reading.要单独去office hour谈essay, 老太太还问名字的汉字怎么写,聊了聊汉字的含义。授课可能差一点,但可是真正一辈子研究古代日本的老学究。

Category 2 Global Cultures and Traditions: EALC110 East Asian Humanities: The Great Tradition

这个是本来想选专业课抢不到,只好选个GE了。选的是感觉上最简单的东亚文化。说是东亚,其实基本都是在讲古代中国,朝鲜日本只是提一下。活用中学历史和语文知识,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孙子韩非子,史记,楚辞,佛教,朱熹新儒学,一说都知道。Reading方面倒不是读英译的论语,都是分析性的文章。

作业有两个paper, midterm和final是short essay. 第一篇写的对比儒家和法家,两种思想对统治者的影响,结果TA说你这没有thesis. 因为是大课所以体验很大程度跟TA有关。第二篇就扯个thesis, 要正确看待历史的作用,两个好处一个坏处,历史能帮助理解社会,举例孔子都说历史很重要,贾谊的过秦论对后世帝王都有影响。历史还促进了文化的形成,举例荆轲刺秦王,出了个成语“图穷匕见”,这一个词背后就有这么长的故事。一个坏处是古代的价值观跟现代不一样,比如荆轲在现代的话就是杀人犯,但是我们要欣赏他的品质。最后in a nutshell,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没错,就是蹩脚的高中作文。

George Hayden在Rate My Professor上评价也不怎么高,说话没调,很容易睡着。Grading全看TA,然而没有Rate My TA,只能碰运气。

Category 1 Western Cultures and Traditions: CLAS 320 Diversity and the Classical Western Tradition

一说要学习西方文化就觉得好像挺难,其实GE水平的东西也不需要特别深刻的理解。找了个评价还算可以的Daniel Richter,讲课没有固定结构,想到啥说啥。有趣的是上课前一定要在THH一层的自贩机买一瓶可乐,有一次自贩机坏了抱怨了半天。

西方传统文化当然是从古希腊开始,赫西俄德的《神谱》,希罗多德的《历史》之类的。也就亚里士多德比较熟悉,仔细读了《政治学》的一部分。第一篇paper把他批判一番,因为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还有奴隶,有文明人和野蛮人之分,女性根本没有地位,他的说法在当时是正确的的,但是他这种基因决定论在现在来看太落后了。后半部分直接跳到莎士比亚,趁机精读了一下《威尼斯商人》和《奥赛罗》。莎士比亚的英语肯定是看着别扭,慢慢看还是能看懂的。第二篇paper又把莎士比亚批判一番,夏洛克活该受罪就因为他是犹太人,安东尼奥也巴萨尼奥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人,到期不还钱还有理了,基本就是在为夏洛克翻盘。但是因为莎士比亚的target audience是那些英国贵族,所以剧情就偏向两个基督教徒,用现代人的眼光看简直就是racist. 总之GE的paper就围绕着种族歧视,男女平等之类的批判一番就没差了。

Category 3 Scientific Inquiry: GEOL241 Energy Systems

这个category是给文科生上的理科课,工科的话其实可以再选一个文科来上,不过还是免了吧。化石燃料怎么形成的,核电是什么原理,这种水平的一般常识。Lab都是一群学商科的在那穿lab coat自拍。Joshua West评价很高,想拿个easy A选这个就没错了。

Category 4 Science and Its Significance: PHYS151 Fundamentals of Physics I Mechanics and Thermodynamics

这门课是专业要求的,必须上。General CS不用上这个,但是其它Viterbi专业很多都必上这门课。内容是运动的描述、牛顿定律、动量守恒、重力等等,也就是高中物理必修一和必修二。最后一部分热力学是高中没学过的。看上去没有压力,其实不能轻敌。要是高中的自己算个平抛运动啥的还不跟玩儿一样,但是三年没摸过了再做这些东西还真不一定能做对。米国的课本题目都爱用很实际的数字,不像高中的题目都是编好的,最后正好是25开个根号是5这样感觉。但是151的考试很有特点,完全是字母运算,一个数字没有,所以答案可以弄得很长很长。感觉freshman上这个更好,趁高中的内容还没有忘光。

 

特典:LING115笔记中文版

域名转出花生壳或三五互联始末

现在的这个域名cwf123.com是在2009年底注册的,注册在了花生壳(Oray),实际上的顶级注册商是三五互联(中国频道)。这是多方面原因的结果,第一是当年没有海外支付手段,那时候对网上支付的印象还是跳转到只支持IE的破烂银行网站,插上装了一堆插件才能运行的U盾才能登录。第二是花生壳用了很多年了,大概初一的时候开始接触建站,第一份教程指导的是用花生壳的DDNS,注册个免费的二级域名,然后装IIS,用Front Page做网页。那个年代的免费虚拟主机很不稳定,而收费主机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开销太大,再加上本来就是做个网站玩,自家电脑host就完了。当时对中国网络的认识也很懵懂,还觉得大网站下面放个ICP备案号很帅呢。不过现在想想那时候的网络环境也比现在强太多,2010年以前还可以“外事问Google”,上Youtube搜个游戏攻略视频。再看现在,离彻底断网没多远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生壳的DDNS当然早就不用了,但是域名的使用上也没有什么问题,最近挂到了AWS的route53上,除了修改DNS记录根本不用登录花生壳。邮箱里会隔三差五收到三五互联发的提醒确认WHOIS信息准确的邮件,也相安无事。第一次收到要求实名验证的是两年前了,要求5天内提交资料,然而完全无视也没问题。今天五月底发现又在要求实名认证,而且没有认证的域名直接停止解析。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域名转出来。坚决不做域名实名制不是因为个人信息的问题,开始上网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个人信息早不知道泄露了多少了。而是因为对工信部这种做法的不适,对政府把手伸向虚拟空间的厌恶,还有说起中国网络环境的一肚子气。不注意个人信息保护在这件事中还帮上忙了,因为WHOIS信息全填的真实信息。如果注册的时候编个假名的话那可真比登天还难了。

之前一直没想着转出是因为感觉会很麻烦,一看果然如此。从花生壳转出要填两个表格。一份是同意书,说的是这件事上海贝锐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花生壳)没有一点责任,域名持有人负全部责任。第二个是三五互联的申请表,花生壳填了会员号。有个域名持有人章和会员号注册者章,后来才知道花生壳负责盖一个会员号注册者章。当然要附上身份证复印件,复印件上还要签名。也没多想,5月29日第二天就寄出去了。结果5月31日才收到客服回复的详细说明,说可以先发邮件确认一下再邮寄。

第一次邮寄的资料果然不合格了。第一是因为生怕跟Gmail通信会有问题所以接收邮箱写了个126邮箱,得填注册邮箱。第二是上面提到的会员号注册章。第三是要在身份证复印件上补充正楷签字。私以为写字不算潦草了,这要是硬笔书法不过关可怎么办啊。

最后一条是“办理业务需得知您转出的具体原因”。按理说域名持有者有随意处理域名的权力,注册商凭什么过问。但是在这里计较也就没意思了,直接问客服什么理由才能通过。最后得到了填写个人原因即可的回复。

因为出门所以暂时把这件事放了下来。6月5日在都江堰前往成都的火车上,连接自建的VPN失败。一查WHOIS域名已经被停止解析,Serverheld状态。臭名远扬的cn域名相信大家还记得,不过至少真的是CNNIC管理的,只能自认倒霉。合法注册了多年的国际域名被强制停止解析,这发生在2017年,21世纪的中国。

回家以后再填写一次表格,扫描发过去,等客服说审核通过了再邮寄过去。花生壳收到后再寄给三五互联,还提供了圆通的快递号。说是8个工作日以内,结果石沉大海。7月14日收到邮件,终于把授权码发过来了。马上登录GoDaddy开始转入。7月16日收到三五互联的确认邮件,转移成功。之后GoDaddy再确认一次邮箱就完全可以控制了。

总结一下时间线:

5月29日第一次寄出资料

6月9日发扫描件给花生壳

6月12日“预审”通过

6月13日第二次寄出资料

6月15日花生壳寄给三五互联

7月14日收到转出授权码

7月16日完成转移

总共用了48天。三五互联用掉了整整30天的时间。两次顺丰快递花了46元。

那么从GoDaddy和其它文明世界的注册商转出怎么办呢?登录后点击获取授权码,耗时大约3秒。

其实花生壳就算不错了,没有把详细写在网页上是他们的问题,端午假期后能主动联系也还就可以忍了。这次没有直接跟三五互联打交道,不过看他们的办事效率也知道这能看出这是一家什么公司。如果搜索从三五互联转出域名的话可以搜到Slayer的经历,这位菊苣还是USC的学长。因为三五互联阻挠他转出,直接投诉到了ICANN. 要找人撒气的话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最后,不要用中国的域名注册商,不要用中国的云主机。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财产,还是放在文明世界比较安全。

2017年手动报税记录 F1身份1040NR-EZ

目标读者是完全不了解米国个人报税退税过程的同学。

去年第一次报税,因为Glacier(管理一些税务表格的在线系统)有问题不能用,于是干脆手动填。现在再看简直就是瞎填的,还好金额无关痛痒,因为收入实在是太少,正确填也应该全退。今天学校还发邮件推荐Sprintax这个软件, 专门给国际生做的。试用了一下感觉问的信息实在是太多了,很多都没有必要,还不如自己直接手动填来的快。出入境日期就算了,其实这个天数怎么填都无所谓。最后还问I20(国际学生都有的一张表,上有学校和专业之类的信息,入境必查)上的所有详细信息,问这个干嘛。还有5000免税额的问题,这个后面再提。

首先要明确报税身份,要做好出入境记录就是为了这个,用来确认是不是resident. F1(国际学生)身份可以完全忽略这个问题,进入米国的五年之内就是non-resident alien, 不用想了。所以在米国的天数大概算算就得了,不用精确到一天两天。很喜欢法律里外国人用alien这个词,I’m from Mars, I came for peace.

给非居住外国人填的表是1040NR和简化版1040NR-EZ. 使用简化版首先没有dependent, 一般来说就是没有配偶和小孩。其次收入源只有工资,小费,奖学金。如果开户炒股赚了点钱就得去填1040NR了。相信只在学校搬搬砖赚点零花钱的人不在少数,其实只有一个收入源,表单上各种看似复杂的项目都可以不理。

报税的重要依据是W2表格,W是Wage,也就是年收入一览。每个雇主负责准备并发给雇员。图中这个穷鬼搬砖一年收入只有12118.31元,第一行还减了5000成了7118.31元。这个5000是根据1984年赵紫阳(插入一声叹息)和里根签的中美税务协定减掉的征收额,学生身份前五年每年可以减5000元。1984年的5000和今天的5000分量当然不一样,不过短时间内好像没有改动的征兆。

这个5000如果已经跟雇主签好了,那么在W2上会反映出来,填1040NR-EZ就不用再写一遍了。如果没有跟雇主签好才要填一下。除了收入以外最重要的数字就是tax withheld. 为什么米国人非常积极地报税,因为收入税是先扣再退,扣掉的一般比需要实际缴纳的要多,收钱的事当然愿意干了。

每个项目怎么填都有详细的说明,对于这种极简单的情况,先减去88.83(州税),再减去4050的exemption. 这个是每个人都有的免征金额,每年的数字都不一样,高收入者会减掉部分或完全没有,穷人当然能全部拿到了。最后算出征税部分是2979.48, 通过查表得出应缴299元的税。因为已经扣了564.88, 所以应该退税265.88. 用软件填的话应该会四舍五入保留整数的样子。下面就是填上银行帐号坐等收钱了。

第二页是上面提到的在米身份和停留天数什么的。平时对于自己的出身很愤愤,到了退钱的时候还是很乐意写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最重要的联邦税之外还有州税,每个州的规则都不尽相同。加州的算法感觉比较奇怪,有很多奇怪的计算。也是有一定的免征额度,最后算出可以从88元中退57元。不管算的对不对反正已经尽力了。总之应该能拿到323元,又可以买几个游戏了。

Project Fi使用体验

Project Fi是Google推出的虚拟运营商服务,刚推出的时候是邀请制,2016年3月全面开放。从2016年10月使用至今的感受是,不出国的话Project Fi适合平时流量用的不多的人,出国的话绝对是旅游神器。

Project Fi租用的是第二大网T-Mobile和第四大网Sprint的网络,在这两个网络中自动切换。当然这两个加起来也不见得有AT&T的信号好,追求覆盖范围还是AT&T吧。但是只能在Nexus5X以上的亲儿子手机上用,当然还有最新推出的真亲儿子Pixel. 一咬牙订了一台Pixel, 32GB版加上税也有750元。这也是Project Fi的最大入门屏障,只能用Google的手机。正好想换手机的话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资费可以说是无懈可击。各大实体运营商的话单人plan至少要月费40起,Project Fi的基本资费是20元,无限国内通话和短信。然后1GB流量10元,没有用够1G的话下个月退款,实际上是用多少花多少。普通的计量套餐可比这个贵多了。实际上因为在学校都有Wi-Fi也只有出门的时候用一点流量,基本没有超过100MB的时候。原来AT&T的family plan到最后给免费升级到了15G一个月,然而实际没什么用。如果用流量很多的话可能有点贵了,用的不多的话非常合适。税和杂费还是有的,不过一个月肯定不会超过30元。

除了本机之外还可以开数据专用卡,共享主卡流量。第一张免费,最多可以开9张数据专用卡。其实电话短信功能也用的不多,数据卡放在原来的iPhone里,完全是一个帐号带两台手机。

Project Fi最厉害之处在于海外漫游流量政策跟国内一样,10元1GB,用多少花多少。目前拿着漫游过墨西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墨西哥的运营商不太了解,打开是3G,可能LTE制式不一样。日本默认连上了Softbank,可以LTE. 新加坡厉害了,数据副卡居然也可以漫游,其它地方都不可以。中国的话默认连上了移动,只有EGPRS,手动选联通的话可以LTE,电信注册不上。漫游的手机最后出口在本国,查IP的话是T-Mobile出口。在正常国家没有太大的意义,在中国使用相当于可以直连互联网。国际漫游费用之高一直为人所诟病,之前AT&T出国,只能买30元120MB流量包,用的时候都是看一眼地图赶紧关了。T-Mobile虽然有全世界免费漫游,但是限制在2G网,可用性比较低。去日本用了280MB流量,真的只花2.8元,Project Fi真正实现了全世界随处上网的梦想。

至于办卡方面,因为是pre-paid所以不要SSN不要信用记录。携号转网信息预定的时候填好,手机开机几分钟就转好了。因为是family plan里的号码起初还有点担心,结果填上账单上的帐户号码就好了,也没有联系A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