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恨晚的双拼输入法

随着需要输入的中文越来越多,自然就开始研究起提高打字速度的方法了。这当然不是什么新想法,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五笔打字,多多少少也练过一点。不过最后也没有真正投入日常应用,说到底还是没有刚性需求,全拼已经可以满足各种需要了。然而如果真的需要大量码字的话,全拼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各种形码的优点很多,但是缺点是学习曲线比较陡峭,从开始学习到形成肌肉记忆需要一段时间。双拼就不一样了,一两个小时能上手,一两周就能达到实用性很强的速度,可以说是在学习难度和输入质量之间取得了平衡。现在用双拼打字也有了半年多的时间, 真的是省了不少力气,不由地感叹如果早开始用的话,这么多年得省下多少时间。
双拼方案有很多种,选哪种都没有太大的区别。我选的是小鹤双拼,除了因为名字听起来比“微软”“搜狗”感觉好一点,本身也有一点独立开发者的味道。各种第三方输入法都支持,Android和iOS系统自带。双拼的原理非常简单,单声母和单韵母不变,然后把长度在两个及以上字符的声母和韵母分配到特定的键上。官方的口诀写得很高端,什么“秋闱软月云梳翅,松拥黛粉更航安。快莺两望奏夏蛙,撇草追鱼滨鸟眠。”“秋”就是”iu”这个韵母在q上的意思。其实我是根据自己熟悉的东西记忆的,比如in这个韵母在b上,那不就是老式的二进制文件扩展名”bin”. 再比如ie在p上,”pie”比“撇”更好记。”书””吃”也比”梳””翅”要常用得多。稍微练习一下就可以开始打了。感觉非常神奇,因为从小就用全拼打字,忽然换了一种方式。开始当然会感觉有点别扭,熟悉了之后反倒是打全拼的时候需要停下来想想,甚至打其它语言的时候都想不由自主地按下对应的缩写。
用了双拼之后最大的好处当然就是速度的提升。这里说的不是打字比赛的那种一分钟多少字,而是主观上的体验。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手跟不上大脑思考速度的体验,尤其是打音节长的字词的时候,比如一个”shuang”就要六次击键,中间打错一个可能还要全删了,非常麻烦。双拼就直接简化成”ul”,不管多长的音节都是两次击键,这样就能极大地改善手跟不上思考速度的问题。从物理角度来看也有效果,用全拼打了几千字的话手会很累,用双拼的话就好多了。
当然双拼本质上还是音码,依然有重码率高的问题,还是要依赖词库。另外在打某些常用词的时候就不能像全拼一样可以缩写。少量没有歧义的词还可以,”dbq”还是可以打出”对不起”,但是”bdxa”就不能打出”保登心爱”了。全拼打错字的时候还可以比较容易地推断出本来应该是哪个字,双拼的话打错了就差得特别远,所以打完之后再看一遍就更有必要了。
对台湾比较熟悉朋友可能会想到,这个有点像注音输入法。不过双拼比注音输入法的平均击键数更少,对于熟悉拼音的人来说学习难度也要低很多。当然注音因为要输入声调,在重码率上还是有一点优势。其实小鹤跟其它双拼方案最大的不同是它还有一套“小鹤音形”方案,在双拼两个键的基础上再加两个键的形码,由此可以做到盲打。前面提到过形码的学习成本比较高,而且目前双拼已经可以满足需要了,所以没有仔细研究过。

日汉对比语言学基础篇摘记(一)

第一章 序论

作者:刘笑明

世界上的语言可以按照起源来划分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日语的音韵与南岛语系类似,语法上与朝鲜语和蒙古语类似,起源没有定论。按语法功能的表示方法可以分为独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和多式综合语。汉语属于用语序区分主宾语的独立语,日语属于用助词区分主宾语的黏着语。从语序上说,汉语是主动宾结构,日语是主宾动结构。

研究同一语系中的语言叫做比较,不同语系的叫做对照。从语言研究目的来说分为应用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在应用语言学中,对照研究可以找出母语作为外语被学习时不容易发现的类似点和不同点,可以为语言教学工作作出贡献。对照研究也不是单纯地罗列语言现象,最终还可以挖掘出语言中蕴含的社会、文化和语言意识。对照研究在理论语言学中也很有用处,它可以让单个语言的特征更加明显。对比地翻译还可以增强母语和外语的表现能力,了解语言背后的价值观,更好地进行异文化交流。

井上优把对照研究方法分类成三种:在同一框架下整理相似和不同点的“分析整理型”、考虑不同点背后的原理和倾向性的“统合(类型设定)型”、在相异现象中寻找关联的“联系关联型”。在设置研究问题时要考虑三点:最大限度利用另一种语言中的线索、先从容易比较对照的形式开始、先注重基本的问题。在日汉对照研究中,就能提出单个语言研究中不能提出的问题,比如:用日语/汉语的感觉去看汉语/日语会感到奇怪的地方、在现有的日语和汉语研究中不能说明两者类似和区别的地方、在日语和汉语研究中能找到有关联的地方。

在研究范围上可以分为音声、语法、其它有应用价值的领域。通过对比研究音声可以发现两种语言的音声特征,了解人类发音的多样性。汉语的动词和形容词没有形态变化而日语有变化,对比两者语序等方面可以加深对共通语法的理解。在此之外还有谈话构造、语言行动、连语论、认知语言学等很多应用性很强的研究。

1950年代开始有日语和英语的对照研究成果。高桥弥守彦把日汉对照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970-1980年代作为日语研究附带的对照研究、1990年代以语言教育和语言研究为中心的对照研究、进入21世纪以后为对象语言设置共同基础进行研究。

 

第二章 音声和音韵

作者:董玉婷 刘骉

音声学研究的是实际的音,音韵学研究的是音素这一抽象单位。音声学与语言学相关却不是语言学的一个领域,音韵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领域。

音声研究有生理、音响、知觉三个方面。生理上利用X光、核磁共振。音响上对声音的波形用软件进行分析。知觉上指物理上的同一个音不同母语的人听了感觉不同,例如「そうですか」「会話」汉语母语者会把前者的か认作ga.

汉语的音节有固有声调: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三声(上声)四声(去声)。汉语的声调不是按音高而是由变化来决定。除了音高,强度和音长也与声调有关,例如轻声。最简单的表记方法是赵元任的五调记号体系。从世界所有语言来看有两种声调:用强势重音分辨词汇的、用音高重音区分词汇的。日语属于后者,有平板型和起伏型两种。日语不按音节而是按音拍来划分,如「新聞」是2音节4音拍。平板型没有重音核,起伏型有头高型、中高型、尾高型三种。标准语中降调之后不会升调。日语单词每个音拍的音高固定,基本单位是音拍;汉语中的声调是音节中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基本单位是音节。这对日语母语者学习汉语有影响。

标准日语有五个元音アイウエオ,五十音中具有相同元音的假名组成一段,有元音无声化现象。汉语的元音个数没有定论,最传统的是赵元任的声母和韵母划分。声母是音节的头音,一般由一个辅音构成,不是辅音开头的称为零声母。声母以外的部分是韵母,韵母又分成介母(0,i,u,ü)、主元音(a,e,o)、韵尾(0,i,u,n,ng,r)。赵元任认为把这三个要素组合起来一共有48种韵母,实际使用的有37种。林焘和王理佳认为普通话有8个单元音:a[a],o[o],e[ɤ],i[i],u[u],ü[y]6个舌面元音i[ɿ]i[ʅ]2个舌尖元音。i[ɿ]是舌齿音z,c,s后面的i的发音,i[ʅ]是卷舌音zh,ch,sh后面的i的发音。实际教育中只把6个舌面元音当作元音。日语中没有e和ü两个元音,很多学习者为之苦恼。

赵元任认为汉语中零声母之外的声母都是辅音。分为:

爆破音b[p],p[pʰ],d[t],t[tʰ],g[k],k[kʰ]

摩擦音f[f],sh[ʂ],s[s],x[ɕ],h[x]

塞擦音zh[ʈʂ],ch[ʈʂʰ],z[ts],c[tsʰ],j[tɕ],q[tɕʰ]

鼻音m[m],n[n]

边近音l[l],r[ʐ]

日语辅音分为:

爆破音p[p],b[b],t[t],d[d],k[k],g[ɡ]

摩擦音h[ɸ],s[s],z[z],sh[ʃ],j[ʒ],h[ç],h[h]

塞擦音ts[ts],dz[dz],ch[tʃ],di[dʒ]

鼻音m[m],n[n],n[ɲ],n[ŋ],n[N]

弹音r[ɾ]

可以看出汉语和日语的辅音有很多不能对应的地方。朱春耀指出汉语中的破裂辅音是送气的有声音和不送气的无声音的对立,而日语中则是声带振动的有声音和不振动的无声音的对立。上面提到过「そうですか」的ka在中国人听来是ga,中国人说的「あなた」的ta在日本人听来是da. 日本人说汉语的时候无气音听起来像有气音。汉语中有边近音r,l的区别,日语中只有弹音r. 汉语中的软腭音h[x]和日语的声门音h[h]类似,但是日语的h是声门发出的爆破音,几乎没有摩擦。汉语的h是后舌接近软腭,以阻碍气流发出的摩擦音。如上所述汉语和日语的辅音在知觉和音响方面上都有很大不同,导致在外语教学中会出现很多问题。

音声研究最权威的期刊有Elsevier的Journal of Phonetics和国际音声学会的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日语和汉语的对照研究收录最多的是日本音声学会的「音声研究」。

 

第三章 词汇

作者:夏海燕 陈亦廷

*为避免混淆本章的「中国語」记作“中文”

日语的词汇从语种来看可以分为和语、汉语、外来语。

广义的和语指不含爱努语和琉球语的日本的语言,狭义的和语指日语中的固有语言。日语中除了名词之外,特别是动词、助词和感叹词几乎都是和语。和语有三个特点:

1.音节构造比较简单,多是1音节和2音节的词。「て(手)」「みみ(耳)」等关于身体、人周围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词汇几乎都是和语。

2.除了象声词例如「ばらばら」「ぺらぺら」之外,没有浊音和半浊音开头的词。「ざる(笊)」本来是「いざる」。

3.与中文不同,没有连续的元音。「うえ(上)」本来是「うへ」。

日语的汉字音主要分成吴音、汉音、唐音。吴音传入最早,和日语的音韵体系融合,所以又称“和音”。吴音的基础是何时何地的中文语音没有定论,最有力的说法是中国六朝时代的南方方言。汉音又叫“正音”,是奈良后期到平安初期由遣隋使遣唐使带来的长安的音韵体系,也就是中国北方的中古音。汉音最有体系性。唐音有时还会分成唐音和宋音,分别是镰仓初期临济宗和曹洞宗的僧侣、江户时代黄檗宗僧侣和译官传入的。唐末时僧侣传入的近世音有时叫“新汉音”,但影响只在宗教方面。与朝鲜语汉字音不同,日语汉字音传入新的之后有保留旧音的倾向,形成了“阶层传承”。同一个汉字多音的例子很常见。例如外題(げだい)外国(がいこく)外郎(ういろう)、光明(こうみょう)明確(めいかく)明朝(みんちょう)

虽然日语是黏着语而中文是独立语,两者作为汉字圈的语言有很多同形语。可以分四类:1.同形同意语:同形且意思相同或非常相近的词。同形语中此类最多。如政治、大学、生活、教师、学生等等。

2.同形类意语:意思有一定重合但两者有些差异。分三种情况:一是某词在日语中有别的意思,如“远虑”在两者中都有“长远考虑”的意思,日语中却有“语言和行动上客气节制、推辞”和「ご遠慮ください」这种中文里没有的表达。二是某词在中文里有别的意思,如“集中”在两者里都有“集在一处”的意思,中文里额外有“人集在一起”的意思。三是某词在两者中都有别的意思。如“单位”在两者中都有“数值的基准、组织的构成要素”的意思,日语里有“学分”的意思,中文里却有“工作处所”的意思。

3.同形异意语:意思完全不一样。如“外人”在日语是“外国人,多指欧美人”的意思,中文里是“家人、亲近关系以外的人”。“激动”在日语里是“状况和形式剧烈动摇”的意思,中文里是“心情高昂兴奋”的意思。“求人”在日语里是“募集工作人员”的意思,在中文里是“请求人”的意思。还有词性都不同的同形语,如“结构”在中文里是“文章构成和建筑构造”的名词,日语里却有「もう結構です」「結構難しい」作为形容动词和副词来使用。

4.日语里有而中文里没有的词。如「我慢」「応援」「面倒」,这一类也叫“和制汉语”。

大河内康宪认为同形语的意思发生差别的原因在于日语中的汉语在历史过程中各种用语发生了变化。比如「走る」在中文里的意思变了,在日语里却保持了原意。近代日本在接受西方文化时翻译出了很多汉语词,后又被中文导入。但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体制下意思也会有微妙的差异。

和制汉字是在日本创造的汉字,又称为「国字」。常用汉字中有働、峠、枠、畑、込等,常用汉字之外还有辻、笹、榊、栃、畠等。在日本创造的汉语叫和制汉语,江户末期和明治时代导入西方的新概念时创造了很多词,例如“文化”“文明”“法律”“哲学”“物理”“化学”等等。一些词能在古籍中找到来源,例如“经济”“教授”。可以看出给古汉语词赋予新的意思是和制汉语的创造模式之一。十九世纪末和制汉语大量逆输入到中国,很多中国人使用时都不会意识到这是外来语。除了众多音读词之外,一些训读词发生了假名脱落现象,例如「引き渡し」“引渡”「取り消し」“取消”等等。中文还在使用的“排球”“俱乐部”之类的词在日语中却被「バレーボール」「クラブ」这样的外来语代替了。中文的外来语可以分为音译(“布丁”“ 沙发”)和意译(“热狗”、“黑板”)两种。从日语输入的外来语因为使用了汉字,经常是直接使用字形和意思,但也有意译的情况,例如「モーニング娘」“早安少女组”「ファミリーマート」“全家”。近年也有音译的情况,例如“欧巴桑”“卡哇伊”“榻榻米”。逆输入时还会产生意思的变化,例如「新幹線」在中文称作“高铁”,而“新干线”一词则有了“最前沿的情报”的意思。

一般认为「ラーメン」「シューマイ」这种惯用片假名表记的词之外,汉语不属于外来语。16世纪以来从欧洲各国语言借用外来语的历史可以分成三个时期:第一阶段从天文十二年到宽永十六年(1543-1639),以葡语和西语为主。葡语外来语有很多宗教用语,但随着传教禁令流传至今的只有「キリシタン」之类极少的词。日常生活方面有「ボタン、カステラ、カルタ、パン」之类的词,因为这些词传入很早所以有「たばこ、てんぷら」「煙草、天婦羅」这种假名甚至汉字表记,外来语的意识逐渐淡薄。宽永十六年随着幕府锁国断绝了和葡萄牙的联系,之后跟西班牙短暂通商,传入了「タンゴ」「フラミンゴ」等一些少量词。第二阶段是庆长五年到安政六年(1600-1859),以荷兰语为主。因在锁国政策下与荷兰保持了近200年的通商。德川吉宗时代解禁了外国书,兰学兴盛,传入了很多商业和自然科学用语。例如「ゴム、ガラス、ポンプ」「アルコール、レンズ、メス」。第三阶段是明治时代以后,开始大量引入以英语为主的各种欧洲语言。其中英语最多,占到80%,其次是法语和德语。最近有存在和语和汉语词却用外来语的现象,例如「ご飯」「ライス」、「包丁」「ナイフ」、「いちご」「ストロベリー」等词的并用。还有「あかり」「照明」「ライト」、「宿」「旅館」「ホテル」此类和语汉语外来语并用的。又有「乳」「ミルク」、「葡萄酒」「ワイン」、「胴回り」「ウエスト」之类外来语代替既有的和语汉语的例子。

外来语大多是名词,动词化的现象很常见。例如「アドバイスする」「リバイバルする」「ブラッシングする」。本身是动词却也加する的很多,「カットする」「アナウンスする」「アレンジする」。还有加る的词,「メモ、メモる」「トラブル、トラブる」「サボタージュ、サボる」。还有的词本来是形容词却变成形容动词,例如「カジュアル」「ゴージャス」「リアル」。「アバウト」本来是副词,却有「アバウトな言い方」这种形容动词的用法。

在日本创造的英语风的词叫和制英语。其实用到的词不止有英语,准确的说应该叫“和制外来语”,但因为用到的英语比其它语要多很多,所以叫和制英语。柴琦秀子等人把和制英语分成了四类。

1.某词虽然是英语但在日语里是另外一个意思。例如“smart”本意“头脑聪明”,在日语里是“身材苗条美丽”,“cunning”本意“狡猾”,在日语里是“考试作弊”,“talent”本意“才能”,在日语里是“演艺人员”。

2.一个或多个英语单词的缩写。例如“department store”「デパート」、“sneakers”「スニーカー」、“towel blanket”「タオルケット」

3.不存在于英语只存在于日语的词。例如「ナイター」指“夜间举行的棒球足球等比赛”,英语中称为“night game”.

4.组合英语单词表现出英语里没有的意思。例如「モーニングコール」“wake-up call”、「ガードマン」“security guard”、「ガソリンスタンド」“gas station”。这类复合词比单个词要多很多,常见要素有「マイ(マイホーム)」「アップ(イメージアップ)」「テーマ(テーマソング)」等等。更有「成績アップ」这种混种用法。

从国立国语研究所在1960年和1994年的两次调查来看,书面语中的和语使用有所减少,汉语有所增加,外来语有显著增加。从1989年对电视节目的调查来看,口语中的和语超过汉语,混种语使用得要比书面语多。

名词加「が」「を」等格助词可以变成主语或宾语,这是与其它词不一样的性质。名词可以被形容词修饰,但不能被副词修饰。名词也没有动词和形容词的时态变化。日语和中文有很多共通的汉字名词,但在名词化这方面有很大差异。像「握る」「笑う」这种和语名词,变成连用形「握り」「笑い」就能名词化。也有「打ち」「飲み」之类不会单独出现但可以组成「そば打ち」「立ち飲み」这样的复合词。中文的单纯动词不能这样名词化,虽然有“爱”“毒”这样名词动词相同的例子,更多的是“骂”“责骂”、“剪”“裁剪”这样变成其它形式的复合词。

形容词有三个功能。「美しい景色」在名词前作连体修饰语修饰名词、「夕焼けの景色は美しい」作谓语、「彼女は美しく成長した」作连用修饰语(状语)。一般认为日语有两种形容词:一类形容词或イ形容词,二类形容词或ナ形容词。二类形容词因为可以接「だ」「である」所以又称形容动词。村木新次郎认为「真紅の薔薇」这种有形容词语法性质的可以叫三类形容词或ノ形容词。中文的形容词也有修饰名词和作谓语的功能,但大多数在修饰时要加“的”,例如“有趣的故事”。作谓语的特征是要像“这个苹果很甜”一样加“好”“很”等程度副词。

森田良行把日语里的复合形容词分成10种:

1.名词+形容词「かび臭い、口うるさい、肌寒い」

2.接头辞+形容词「真新しい、うら悲しい、お忙しい」

3.动词+形容词「寝苦しい、恐れ多い」

4.形容词词干+形容词「悪賢い、重苦しい、面白おかしい」

5.形容动词词干+形容词「陰気臭い」

6.词的一部分(词根)+形容词「むず痒い、ほの暗い」

7.名词+形容词接尾辞「脂っこい、埃っぽい、男らしい」

8.形容词词干+形容词接尾辞「丸っこい、青っぽい」

9.动词+形容词接尾辞「飽きっぽい、差し出がましい」

10.副词+形容词接尾辞「わざとがましい」

中文里也有形容词+形容词“亮丽”、名词+形容词“胆小”、动词+名词“伤心”等复合形容词。一个在日语里不存在的特征是有AA型“淡淡、浅浅”ABB型“亮晶晶、热乎乎”AABB型“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这种重复型的复合形容词。这些词已经有强调的意思所以不能再加程度副词。ABB型的词“气呼呼、香喷喷、热腾腾”还有象声词的性质,数量也最多。

在日语中还有从其他词性转化来的转化形容词

1.名词转化「刺々しい、空々しい、事々しい」

2.动词转化「嘆かわしい、悩ましい、誇らしい」

3.形容词转化(叠词)「荒々しい、痛々しい、軽々しい」

4.形容动词转化「ばかばかしい、まめまめしい」

5.副词转化「甚だしい、くだくだしい」

日语动词根据形态分为三类。以辞书型る结尾的五段动词(一类动词),以いる、える结尾的一段动词(二类动词)。还有「する」「来る」不规则动词(三类动词)。在学校文法中把动词活用分为6种,以「出す」为例:未然形(出さない/das-anai/)、连用形(出します/das-imasu/)、终止型(出す/das-u/)、连体形(出す/das-u/)、假定形(出せば/das-eba/)、命令形(出せ/das-e/)。活用中没有变化的部分叫做词干(das).一段动词的连用形中词干的末元音会出现音便,例如「散る」变成「散って」。

跟动词一起出现的要素叫做“项”。「xが倒れる」「倒れる」是1项动词,「xがyを切る」「切る」是2项动词,「xがyをzを渡す」「渡す」是3项动词。日语动词中自动词和他动词通常成对出现。自动词是通常只有主语的1项动词,他动词是2项及以上动词,也有把3项动词称作“二重他动词”的说法。Jacobsen把典型的对立关系的他动词和自动词之间分成了有5个阶段的连续体。

1.涉及到两个独立个体,各自在意思上扮演不同角色。(赤ん坊が花瓶を壊す)

2.涉及到两个独立个体,各自在意思上扮演不同角色,却被动词表现的变化一体化(荷物を預かる)

3.同一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部分,在意思上扮演不同角色,作为两个名词出现。(犬が尻尾を垂れる)

4.涉及到一个个体,作为一个名词出现,却在意思上扮演两个不同的角色。(お婆さんが屈む、敵が寄せる)

5.涉及到一个个体,意思上只有一个角色。(花瓶が壊れる)

为了方便以下把不及物动词叫做自动词,及物动词叫做他动词。日语中有自他同形的动词(ドアが閉じた、太郎がドアを閉じた),大多数还是自他异形。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形态对应可以分为三种

1.自动词的词干加/-as/派生他动词(乾く、乾かす)

2.他动词的词干加/-ar/派生自动词(挟む、挟まる)

3.自动词和他动词共通的词干加/-r/派生自动词,加/-s/派生他动词(通る、通す)

中文的动词没有日语一样的形态特征,要判断一个词是不是动词必须要看语法性质。中文是独立语,动词也没有活用。在自他动词方面,中文动词是自他同形,没有日语一样的自他异形。在变成他动词的时候会加上“弄”“打”这些轻动词当作前项动词,组成复合动词来表现他动性。(桌子坏了、他弄坏了桌子)自动化的时候没有他动化那么简单。例如被动化(我发现了他的秘密、他的秘密被发现了)、把他动词和表示结果状态的词结合组成有自动词功能的词(他修好了那部车、那部车修好了)

下面说的复合动词指词汇紧密性高的“词汇性复合动词”,不包含「食べ始める」「走り続ける」这种紧密性低的“统合性复合动词”。紧密性高的动词不能在其中插入其它要素,也不能把其中一部分用代用表现替换。统合性复合动词中第二个动词是第一个动词的补充,不在这里讨论。松本曜认为日语的复合动词具有主语一致原则的特点,即两个动词的意思构造中最显著的参与者必须是同一物。虽然有「打ち上がる」(花火が打ち上がった)「突き出る」(突き出た半島)这种违反原则的例子,但认为这是基于「打ち上げる」「突き出す」形成的词。此外复合动词中的两个动词有特定的意义关系。例如「切り倒す」V1是达成V2的“手段”,「舞い落ちる」V1是V2移动的“样态”,「溶け落ちる」V1是引起V2的“原因”,「泣き叫ぶ」两者是并列关系。其中以手段型的复合动词最多。中文的复合动词也能看到这类的意义关系,例如“刺杀”“敲打”(手段)、“推倒”“切断”(原因)、“摇动”“抖动”(样态)、“跳跃”“哭泣”(并列)。原因型的又叫结果复合动词,数量最多,组合也很自由。但中文的复合动词不存在主语一致的原则,这是因为中文里表现状态变化时通常只有自动词,而日语里有自动词和对应的他动词。例如“踩扁”的“扁”是表示状态变化的自动词,但是没有对应的他动词,只能跟表现手段的“踩”结合成复合动词。日语的「潰れる」就有对应的「潰す」,这样在动作主体施加动作使对象状态变化时,可以用他动词+他动词的形式保持使役一贯性,避免歧义。中文里由于主语不一致会出现歧义,例如“哭醒”(他哭醒了、婴儿哭醒了妈妈)可以既是自动词也是他动词。中文里有反义词组成的复合动词,例如“买卖”“出入”“呼吸”。日语里没有这种复合动词,只有「売り買いする」「出入りする」这种从名词的转化,和「売買する」「呼吸する」这种汉语名词+する的サ变动词(三类动词)。

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不会发生形态变化。日语副词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包括拟音词和拟态词的象声词。拟音词描写动作产生的声音,例如「鐘がガンガン鳴り響く」「扉をトントン叩く」,描写人和动物声音的又叫拟声词,例如「ねこがニャーニャー鳴いている」,可以认为是拟音词的一种。拟态词表示动作的样态,例如「子供はテクテク歩いている」「カーテンがユラユラ揺れている」。拟音词和拟态词并没有明确的区别,也有两种用法兼备的情况。比如「ポスターがビリビリ破いた」,既描写了音又表现了状态。中文副词的性质基本一样,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但不能修饰名词。中文里也有很多象声词,可以修饰动词但不能修饰形容词,例如“东西稀里哗啦地掉了满地”。在后面加“的”就能修饰名词,例如“叽里咕噜的说话声”。

近义词和反义词都是在有一部分共通意思的前提下有一部分不同的意思。例如“胖”“瘦”都是“相对于标准体型”来说的。近义词关系有很多种,和语、汉语、外来语的语种差别会形成近义词。例如「昼ごはん」和「ランチ」虽然都是“中午吃的饭”,但一般认为「ランチ」是在消费水平比较高的地方吃的饭。文体的差异也会形成近义词,例如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和语和汉语的差别「今日、本日」「妻、家内」「黙る、沈黙する」。反过来的例子比较少,但也是存在的「貧乏、貧しい」「旅行、旅」「全部、全て」。也可能两者都是和语「だけ、のみ」「もう、すでに/もはや」「話す、いう」和两者都是汉语「天気、天候」「普通、通常」「突然、突如」。也有比较粗俗的语言和正式语言形成的近义词「食う、食べる」「めし、ご飯」「うまい、美味しい」。中文里没有特别区分外来语,一般只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喝、饮”“偷、偷窃”“穷、贫穷”。此外还有包含关系和并列关系的近义词。例如「におい」指所有嗅觉上的刺激,而「かおり」专门指让人舒服的气味,范围比较窄。「あす」和「翌日」都是“某一天后的第二天”,「あす」是说话时间后的第二天,「翌日」则可以是任何一天的第二天。「勤める」指正式工作,「働く」就不限于此。在便利店打工可以说「コンビニで働いている」而不能说「コンビニに勤めている」。并列关系例如「若い」「小さい」,对小孩可以说「小さい子供」,「若い」则多用于十几岁的人。全身感到温度低是「寒い」,身体一部分感觉温度低是「冷たい」,中文里只有“冷”。中文里有“热”“烫”的区别,日语里只有「あつい」,却有「暑い」「熱い」两种借字。日语的「学生」「生徒」,中文的“融化”“熔化”“溶化”都是并列关系。

反义词可以根据关系分为几类:

1.相辅关系,一般没有中间的阶段。“男、女”“表、里”“出席、缺席”

2.表示程度的差异。一般是幅度、重量、时间、速度等属性的连续体,多与程度副词出现。“大、小”“远、近”“好、坏”

3.从不同看法和立场看待同一动作。“买、卖”“教、学”“赢、输”

4.互相依存关系。“夫、妻”“老师、学生”“受害者、加害者”

5.位置、状态变化的对立。“穿/戴、脱”“睡觉、起床”

日语中穿在头上是「かぶる」,穿在腿上是「はく」,其它情况是「着る」。而中文里只有“戴”在头上其它情况都是“穿”。

日语里有很多同音异意词,甚至有相反意思的词同音的例子「偏在、遍在」「礼遇、冷遇」。「あいしょう」可以是「相性、合性、愛称、哀傷、愛唱、愛誦」等等。中文里成对的同音异义词比较多,例如“惊奇、旌旗”“功课、攻克”,但一个音有很多词的现象比较少见,例如“形式、形势、刑事、行事”。由于中文有声调,所以能区分出更多的词,还有日语所没有的开音节和闭音节的区别。汉字词在输入日语时则容易变成相同的发音。日语本身也有发音简化的倾向,例如「かう」「くわう」变成了「こう」,「しやう」「せう」变成了「しょう」。这样本来能区分的词也变成了同音异义词,例如「工商(こうしやう)」「交渉(かうせふ)」「考証(かうしょう)」。为了避免歧义就有了用训读的情况,例如「市立(いちりつ)」「私立(わたくしりつ)」、「(化学)ばけがく」「科学(かがく)」。中文里则多用近义词代替,例如“期中”“期末”而不用“期终”。

有多个带有关联性的意思的词叫做多义词。以“吃”为例,日语和中文里都在“把食物放入嘴中咀嚼后咽下送入体内”这个意思之外有“受到攻击或处罚等非自愿的动作”。「パンチ/拳骨/不意打/暗撃/説教/叱言/小言」を食らう,吃(板子/我一拳/一耳光/官司/闭门羹/亏/苦/惊)。正常状态下“吃”的是好东西,从“吃坏东西”受到了伤害,由经验的类似上引申出了“受到了攻击”,又从物理攻击拓展到“他人的带有恶意的和影响自身利益的行为”,最后到“使人不快的行为”。如此“摄食”是基本意,后者是扩张意。关于哪个意思是基本意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判断标准,可以总结成两个大的观点:“文献中能找到的最古老的意思、意思拓展的起点”和“最早确立认知度最高、使用频度最高”。两者多数情况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当“概念中心性”和“功能中心性”一致时称为“典型中心性”。“概念中心性”指从说话人的概念化观点来看,在多义词的构造中作为派生其它意思的基础的最基本的意思。“功能中心性”指从说话者传达意思的观点来看,最常使用的意思。例如「長い」可以表示空间和时间的长度。在表示空间长度时具有典型中心性。两个中心性不一致的时候就会有两个非典型的中心意思,例如「抱く」「歩む」。

语法化是指一些有自立性的名词、动词等内容词变成助动词和前置词等具有语法功能的形式,和语法要素变得更有语法性的现象。例如日语中的授受动词「もらう」「くれる」有「わかりに行ってもらう」「いろいろ考えてくれる」这样不是描述实际物体的物理移动,而成了表示恩惠传递方向的辅助动词。中文里的“被”“给”本来是动词,却变成了被动的标示,“给”同时也是使役的标志。反过来功能词变成内容词的现象叫“逆语法化”。比如格助词「より」变成「より多く」表示比较的副词。语法化现象比逆语法化要多得多。

词语的意思变化有贬义化和褒义化两种。例如「田舎者」“乡里人/乡下人”本来是“在农村居住或成长的人”的中性意思,现在有轻视“无知的人、粗野的人”的贬义。中文的“衣冠禽兽”本来指“朝廷官员袍子上纹的鸟类兽类”是个褒义词,后来随着官吏借权力欺压百姓成了“穿着衣服的禽兽”的贬义。其它贬义化的词还有「愛人」「貴様」 “情人”“小姐” “二”等等。与此对应的是褒义化,例如年轻人爱说的「やばい」,「このケーキ超やばくない」不是指蛋糕不好吃或变质了,而是非常好吃的意思。「普通に」本来是表示中性评价的词,「普通においしい」却有了“比平均水平更好”的肯定的意思。有些年长者认为这是年轻人在乱用语言,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这是普通的意思变化现象。中文里也有类似“惊人”作为“惊人的成就/技术/效果”这种褒义的用法。数量上来说贬义化要比褒义化多。

语言与社会笔记中文版

第一单元 语言、方言和变种
什么是一种“语言”?
假设1:使用同一套词汇、语法系统和发音规则便是一种语言
不成立,因为每个人的说话方式都不完全相同,而不是每个人都说一种语言。
举例: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词汇上不同 gas – petrol
语法上不同 dive: dove – dived sneak: snuck – sneaked
发音上不同:data tomato schedule

假设2:如果两个人交流能互相理解就是同一种语言,不能互相理解就不是同一种语言
不成立,有很多反例。
1.能互相理解,但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
①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挪威语、瑞典语和丹麦语
②印地语和乌尔都语
③在德国和荷兰边境的德语和荷兰语
2.不能互相理解,但说的是同一种语言
天朝的普通话、广东话(粤语)、台湾话(闽南语)、上海话(吴语)

结论:语言并不能单纯从语言学角度来区分,受到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影响
1.欧洲东南部的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和波斯尼亚语实际上是互通的。在1954年之前只有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1954年南斯拉夫统一后并称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作为官方语言。1990年南斯拉夫解体后分裂成三种语言。
2.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在语音上是互通的,印地语使用天城文书写,乌尔都语使用阿拉伯字母书写。在19世纪两个名称同指一种语言。20世纪从英国独立时因为政党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划分,后来形成了印度、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现孟加拉国)。两种语言在日常用语方面相当接近,只是在正式场合使用时因印地语多从梵语借词,乌尔都语从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而有略微的差异。
3.挪威在19世纪从丹麦独立,挪威语和丹麦语是互通的。但是区分成两种语言。
4.汉语的各种方言是不互通的。但是因为共享历史和文化,同用汉字书写系统,ZF希望和谐统一所以被当作方言对待。

一个语音变种是怎么成为一种“语言”的?
第一步:一个变种被认为是语言
1.人为选择
“一种拥有陆军和海军的方言就是一种语言”,拥有权力的一部分人所说的语音便是语言,其它便是方言。
举例:①标准日语来源于20世纪初期江户的山の手地区(现东京西部)
②印度尼西亚语是在20世纪中期从荷兰独立时人为选择的一种标准化的马来语(苏门答腊岛北部)
2.自然选择
当一个特定群体变得越来越有权力的时候,他们所说的变种就成了语言
举例:①标准英语来源于牛津-剑桥-伦敦的三角形权力中心地带,于18世纪标准化
②标准法语来源于17世纪的巴黎附近地区,在法国大革命时期(18世纪末)强制推广
第二步:标准化
①建立语法的描述
②建立词典
③书写形式的建立或进一步发展
④文学的发展
⑤词汇量的扩展

变化的结果(影响)
①统一人口(政治目的)
②赋予说标准语的人声望和社会地位
③成为一种语言模版,其它变种被视为非标准

认知:人们是否认为他们说的是一种语言或方言?
消极因素
1.几种语言的混合的变种通常不被视为是一种独立的语言
举例:新加坡式英语基于英语、汉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被新加坡人广泛使用,但不被认为是一种语言。ZF推广标准英语。
[属于pidgin/creoles.皮钦语(混杂语言)/克里奥尔语(归融语)]
2.没有发展成熟的词汇量
积极因素
1.历史上长期附着某个变种
举例:藏语
2.政治自治权
举例:俄语/乌克兰语,挪威语/丹麦语,印地语/乌尔都语

什么是方言?
一个不给视为语言而与某个语言有关的变种就是方言。
举例:意大利语的威尼斯方言、米兰方言、西西里方言、那不勒斯方言。
1.方言是描述关系的
区分于孤立语言:与其它语言都不相关的语言
举例:①日语:西方传来说(与阿尔泰语系语法[黏着语]类似),南方传来说(与南岛语系部分词汇类似),南印度传来说(部分词汇类似[泰米尔语])
②巴斯克语(使用于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比利牛斯山脉]),不属于印欧语系
2.方言通常与特定地理区域相关
3.同一种语言的方言也可能不是互通的
举例:汉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
4.①发音区别:butter bitter better 英式t 美式近似于d
②语法区别:I see him. 英格兰北部:I sees him.
③词汇区别:hit – nang(英格兰西南部)
5.区域性的方言通常不如标准语的地位高

方言地理学家从词汇、发音和语法来划定等语线(isogloss)。
举例:英格兰西南部方言
英国只有此地区的r发音:car bar farm
元音发音不同:my:moi buy:boi
词汇不同:hit – nang, we – us(发音uz), were – was
Las noit us was in moi car: Last night we were in my car
Nang ee on ee ed or eave ee in ee edge: Hit him on his head or throw him in the hedge. (he/him/his=he, heave=throw,词首的h脱落)

通常明显的等语线都伴有显著的地理障碍,反之则有方言连续体现象。
举例:①从维也纳(奥地利,德语)旅行到阿姆斯特丹(荷兰,荷兰语),每经过一段距离都会有一些方言的变化,最终可以在阿姆斯特丹无障碍交流。如果直接从维也纳直接飞到阿姆斯特丹则不能。
②捷克语→斯洛伐克语→波兰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俄语。捷克语和俄语则有显著差异。

非区域性方言
1.宗教性
举例:在巴格达,穆斯林、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说不同的阿拉伯语方言
2.社会性
举例: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战士)、吠舍(农民)、首陀罗(工匠)。每个种姓讲不同的印地语、旁遮普语、古吉拉特语、孟加拉语等印度语言的方言。
3.种族性
举例:①非洲裔美国人白话英语(African American Vernacular English,AAVE)
②不同地方来的移民:纽约的意大利移民和波兰移民说不同的英语方言

其它说话方式
风格:社会地位、关系远近决定正式/非正式语言风格
领域(register):特定职业的说话风格
举例:①体育评论员:赛马比赛接近终点时语速极快,足球比赛进球时大声呼喊
②拍卖官:大宗商品,比如牲畜、烟草[Youtube视频]
③日本的电梯小姐:声调高
④商业广告:开始慢慢介绍药品的好处,后快速说副作用

复习
说话的方式
1. 语言
2. 方言
3. 风格
4. 领域

选择说话方式的因素
1. 人物:谁对谁说
2. 内容:谈话的主题
3. 地点:在哪里说
4. 目的:①信息指代②影响性目的

1.关系远近 朋友/家人→陌生人 关系越远越正式
在某些语言中会影响代词的选择:tú – usted (西班牙语) tu – vous (法语) du – sie (德语)
2.权力(相对社会地位)
皇室成员→总统→宗教领袖→公司老板→工厂工人…小孩
在日语和韩语中会影响词尾变化
矛盾:有时两人关系很近,权力差别却很大
比如孙子对爷爷说话,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语言方式选择
在《国王的演讲》一片中,国王和理疗师关系很近,地位差别却很大
3. 礼节
①在法庭中和做礼拜的地点通常使用正式语言
②书面语言比口语正式
4.① 信息指代性的交流:传递信息
新闻、天气预报很正式
②影响性目的:维持人际关系,没有实质内容
闲聊:在英国人们能无休止地谈论天气
问候:无意义的问题 你吃了吗(广东话),你去过哪里(泰语),What’s up? Hey Dude. (美国)

第二单元:双层语言和语言切换(Diglossia and Code-switching)
双层语言:在同一区域内通行多种语言
在北挪威地区有两种形式的挪威语:Ranamal、Bokmal(书面挪威语)
一个南非青年会说茨瓦纳语、祖鲁语、塞索托语、英语、南非语(南非荷兰语)、南非塔尔语
民主刚果:如果是好朋友,说Indoubil
如果不是好朋友,是友好部落的人,在正式场合说正式Shi,非正式场合说非正式Shi
如果不是友好部落的人,在正式场合说标准斯瓦西里语,非正式场合说Kingwana

双层语言的特点
1. 两种不同的变种在同一人群中使用
2. 每个变种有不同的功能
3. H(高威望变种)不在非正式场合中使用
4. L(低威望变种)从家庭中学习,H从学校中学习
5. L通常没有词典和语法表述
6. H通常有更复杂的文字结构
举例
1. 瑞士的官方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罗曼什语
在德语区,H:标准德语 L:瑞士德语
2. 讲阿拉伯语的国家
H:古典阿拉伯语 L:各国的口语形式
从《古兰经》成书的7世界开始,阿拉伯语的书写形式就被固定下来,现在古典阿拉伯语也称现代标准阿拉伯语(Modern Standard Arabic, MSA),所有书写形式全部使用MSA
随着阿拉伯征服北非和中东,阿拉伯语和科普特语、柏柏尔语、西班牙语、法语等接触,形成了各地方言
人们认为H是优美的有逻辑性的清晰的
3.希腊
H: Katharevousa希腊语 L:Dhimotiki希腊语
希腊长久以来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其官方语言是土耳其语,使用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书写。1832年独立时曾有三种国语提案
①D希腊语:雅典附近的希腊语,被左翼支持
②K希腊语:净化后的希腊语,被右翼支持
③古希腊语
4. 海地
H:标准法语L:海地归融话

双层语言的拓展:不是变种,而是不同的语言
巴拉圭:H西班牙语L瓜拉尼语
中世纪欧洲:H拉丁语L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等

巴拉圭:西班牙语是官方语言,瓜拉尼语是国语
①上层社会:男性爱用瓜拉尼语显示关系亲近,女性爱用西班牙语显示教育程度
②海外旅行:巴拉圭人之间爱用瓜拉尼语以显示亲近
③对爷爷辈:瓜拉尼语
④法庭:以西班牙语开始,常常切换到瓜拉尼语
⑤酒喝的越醉越爱说西班牙语(更具有攻击性)

在宗教或文学上,人们认为H比L积极。在表达情感上,人们认为L比H积极。
双层语言只能形容社会,不能形容个人。
双层语言也可以是标准语和方言。比如普通话和粤语、闽南语、吴语。

语言切换:一个会话中在两种语言中切换
第0级:整句话切换
①在新西兰,英语/毛利语
用毛利语问候来表现关系亲近,但说话者可能只会用毛利语打招呼
②在挪威,一个人到税务所办事,办事员是他的朋友。对话以Ranamal开始寒暄家庭问题,然后切换到Bokmal讨论税务表格
第1级:句外切换“插入标签(tag intersection)”
在句首或句尾插入一小段,如;I’m going to take the car now,大丈夫だろう(英语/日语)
第2级:句中切换,在不同从句中。
Sometimes I’ll start a sentence in English y termino en español.(英语/西班牙语)
第3级:句中切换,在从句中。“语言混合(code-mixing)”
我们昨天去看的movie was really amazing!(汉语/英语)
B.C.に行く時、飛行機で読もうと思ったから、I bought it. I haven’t finish it yet, and it’s hard, because Iなんか、もう本なんか読むとcover to cover読まなかったら, if I stopだけで, I forget the story. One week later, 読んだら, I’ve got to go back.(日语/英语)
Por eso cada, you know it’s nothing to be proud of, porque yo no estoy proud of it, as a matter of fact I hate it, pero viene Vierne y Sabado yo estoy tu me ve haci a mi, sola with a, aquí solita, a veces que Frankie me deja you know a stick or something…(西班牙语/英语)

区别:借词(borrowing)和语言切换
Tomorrow, I am going to go to Paris.
如果Paris按英文发音(pa-ri-s)便是借词,如果按法语发音(ba-hi)便是语言切换

句中切换的两种模式:插入式和转换式
插入式:一种语言为主,插入另一种语言的单词
それだから、anyway, あそこでsmoked salmon買ったのよ。(日语为主,插入英语单词)
转换式:一种语言完全转换到另一种语言

语言切换的动机
1. 展示个人地位
2. 说话风格
3. 两种语言掌握情况不同(不平衡双语者 unbalanced bilinguals)

表示关系亲近
①第二代日裔美国人(以表示是同一世代)
②在纽约的波多黎各人(每个聚居地都略有不同)
③新西兰(用毛利语打招呼)
④韩裔日本人(用朝鲜语打招呼,第三代)
显示复杂的个人身份
⑤新几内亚的政治家(当地语言Buang、国语Tok Pisin[基于英语的克里奥尔语]和英语)
⑥台湾北部的政治家到南部时经常会讲台语
显示社会距离、表达愤怒
⑦说广西方言粤语来表达愤怒
⑧在匈牙利,母亲教育孩子用德语(德语是学校所学的语言,孩子可能甚至不懂德语)

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通行斯瓦西里语(银行、邮局、公共交通)、英语(教育、政府)和当地部落语言(同部落的家人和朋友)(P15对话
在特定场合期望听到的语言称为非标记语言(unmarked language),其它语言成为标记语言(marked language)

在语言选择上会出现
1.抗拒感(divergence)
①加拿大,英语/法语(P19对话
②台湾,普通话/台语(P18对话
2.亲和感(convergence)
美国人去澳大利亚留学,学会了当地的英语方言

对于语言切换的态度
1.使用人口 大-积极 小-消极
2.使用者年龄 年轻-积极 年老-消极
3.两种语言的能力 高-积极 低-消极

第三单元:语言保持、语言变迁和少数人群中的语言消失
形成模式
1. 少数人群移民到多数人群中
2. 少数人群被多数人群包围(美洲原住民、澳大利亚原住民)
3. 因政治、军事原因重新划分领土

如移民到美国的柬埔寨人、移民到日本的韩国人
第一代:只会原语言(heritage/ancestral language),学会当地多数人群的基本生存语言
第二代:双语
第三代:多用当地多数人群的语言,可能不会原语言

语言迁移的原因
1.经济原因
①墨西哥人:萨波特克语→西班牙语
②上瓦特由匈牙利划到奥地利,当地人在学校和工作场合中开始讲德语
2.社会压力:融入多数人群中的压力
3.政治压力:多数人群强制少数人群
①法国大革命中推广标准法语
②20世纪时西班牙推广卡斯蒂利亚西班牙语
③日本在朝鲜半岛和台湾殖民统治时推广日语
④缺少保持和继承语言的动力
5.人口分布:城市中的语言变迁比乡村快
宾夕法尼亚州的阿米什人说德语
6.人口数量:人口越多越有利于保持语言
洛杉矶的韩国城、旧金山的华裔人群(粤语)、橙县的威斯敏斯特和加登格罗夫的越南裔人群
7.通婚:子代通常学会当地多数语言
8.学校的影响
20世纪初美国的印第安人的孩子会强制上寄宿学校学习英语,禁止说母语

1.韩裔美国人
第一波移民:20世纪初很多韩国男性移民到夏威夷并通婚,朝鲜语没能传承下来。
第二波移民:1960年代很多韩国人移民到美国本土。和第一波前来谋生的移民不同,他们通常受过教育。朝鲜语传承下来。

2.拉美裔美国人
现在占总人口的12.5%,在2050年可能占到25%
有60%在西南地区(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新墨西哥、亚利桑那、科罗拉多)
洛杉矶县有37%拉美裔 50%不是在美国出生的(加利福尼亚居民中1/4不是美国出生的
虽然人口众多,多数人会讲英语,并有语言变迁现象

区分语言变迁和语言灭绝
语言变迁:如果韩裔日本人都不会说朝鲜语了,不代表朝鲜语灭绝,因为朝鲜语在世界其它地方仍被广泛使用。
语言灭绝:如果日本的阿伊努人(虾夷人)不会说阿伊努语了,北美的赫必族印第安人不会说赫必语了,则代表语言灭绝

语言变迁的现状/趋势
不能单纯按使用者人数来计算。比如布列塔尼亚语,现在有20万人使用,但是1905年曾有150万人使用。按这个趋势会很快消失。所以如果以20万人为标准的话
全世界大概有6000种语言,按60亿人口计算
母语者超过1亿的八个“超级语言”
汉语普通话、西班牙语、英语、孟加拉语、印地语、葡萄牙语、俄语、日语
总人数25亿
说人数排名前20的母语者有32亿
而使用者少于10人的语言200种
100人1000种
1000人1500种
10000人3000种
200000人4000种 占所有语言的2/3

濒危语言(moribund):不能传承到下一代的语言
在加拿大的印第安人,85岁以上有60%用某种印第安语交谈,40岁有30%
187种印第安语种有80%濒危,澳大利亚250种原住民语言种有90%会在本世纪消失
在移民之前,加州有98种印第安语
18世纪有30万原住民,1845年15万,1900年2万
45种已经消失,36种只有部分老人使用,17种有1-5个使用者
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速度迅猛的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丢失

如何抢救濒危语言
1.语言档案编制
①在濒危语言消失之前记录下来
②帮助语言复兴
2.语言复兴
①引起对语言消失的关注
②词典、语法描述和教科书的创建和使用
③为语言争取政府认可

第四代现象
第四代通常有经济稳定性,这是第一代和第二代不具有的。他们可能想了解自己的原语言。

语言复兴的成功例子:威尔士语
18世纪2/3的威尔士人口使用威尔士语
1980年代有2/3的人使用威尔士语
1993年政府采取了“威尔士语行动”,所有政府部门使用双语
政府→公司→学校→流行文化

第四单元:国家语言和语言计划
标准语:任何经过标准化的语言(标准英语、标准法语等)
通用语(lingua franca):在不同语言使用者中充当沟通手段的语言(英语[世界]、俄语[前苏联地区]、斯瓦西里语[东非]、普通话[天朝+台湾]、印度尼西亚语[印度尼西亚])
广泛交流语(Language of Wider Communication, LWC):有非常广泛国际用途的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
国家语言(National Language):作为国家的一个象征,象征性。为了统一人口。
官方语言(Official Language):应用在生活的某些方面,实用性。
1.地区限制:全国范围或某个区域(省、州)
新墨西哥州(西班牙语+英语)夏威夷州(夏威夷语+英语)
2.领域限制:教育、法律、政府
也有国家语言和官方语言相同的情况,“国家官方语言”(national-official langauge)

巴拉圭 NL:瓜拉尼语 OL:西班牙语
坦桑尼亚 NL:斯瓦西里语 OL:斯瓦西里语、英语
民主刚果 NL:斯瓦西里语、林加拉语、刚果语、Tshiluba OL:法语
新加坡 NL:马来语 OL:马来语、普通话、泰米尔语、英语

语言政策
1.官方单语化
推广一种NL/OL(日本、法国等)
2.多语化
推广多种语言作为NL/OL
新加坡4 瑞士4 南非11 印度22
3.语言/文化同化
施加压力接受某种语言/文化而放弃其它语言/文化
日本19世纪对爱奴人的同化政策

①国家语言是国家独立时强调国家性的需要
坦桑尼亚:斯瓦西里语 巴基斯坦:乌尔都语(OL英语) 以色列:希伯来语 马来西亚:马来语(OL英语)
②有时很难选择一种国家语言
印度1947年独立时有38%人口说印地语,但是推广作为国家语言失败
人口(百万) 语言
喀麦隆 16 250
苏丹 28 140
尼日利亚 140 400+
坦桑尼亚 60 200
③宪法中没有写明官方语言或国家语言
美国 英国

多个国家语言:不再有象征意义
多个官方语言:成本增加
加拿大 法语人口28% 英语人口45% 移民27%
魁北克省从法国交给英国,农村地区人口主要说法语,英语人口占据城镇
20世纪末期法语中产阶级兴起
1969年官方语言方案,英语和法语都是加拿大的官方语言
全国双语人口10%,魁北克60%
1977年魁北克省官方单语化
1995年全民公决 同意独立49.5% 不同意独立50.5%

有复杂民族语言成分的国家①殖民②移民潮
菲律宾1946年独立
他加禄语12m宿务语10m Llocano 5m
领导阶层多来自他加禄语人口,把他加禄语改名“菲律宾语”推广没有成功
印度尼西亚1948年成立
领导阶层来自爪哇语人口,马来语只是苏门答腊岛上少数人口使用。但其长期有通用语作用,改良后成功推广为印度尼西亚语

语言计划
1.状态计划:选择一种语言作为特殊用途
2.语料计划:①编纂a语法描述b词典c书写形式(罗马字母、阿拉伯字母、西里尔字母、汉字等)②词汇扩充
3.落实a教育b广播电视c积极刺激d消极不鼓励(惩罚/宣传)
4.赢取认同:鼓励人们以新的OL/NL为荣,认为它地位高

NL的实际目的
1.统一作用:提供平等机会
2.分离作用:同周边国家分开
3.地位作用
4.作为标准

坦桑尼亚 德国→英国→1961独立
60m人口 200多部落
英语是官方语言,不能作为国家语言
选择斯瓦西里语的好处
1.已经作为通用语在使用
2.是一种班图语,坦桑尼亚95%语言属于班图语
3.已经被殖民者编纂过
4.态度积极
a.与独立运动有关
b.被视为高级语言(第一任总统把莎士比亚翻译成斯瓦西里语)
c.种族上中立
分离作用:周边国家也使用斯瓦西里语,但是坦桑尼亚人认为他们说得正宗

挪威:1814年独立
1.乡村地区通行各种挪威语方言,后来混合为Leenosmal→Nynorsk
2.城市地区/上流阶层使用挪威方言的丹麦语,Riksmal→Bokmal
1985年两种挪威语都成为官方语言,但是每一种都没有成功赢得认同

造新词的三种方式
1.从其它语言借词
英语50%词汇来自法语/拉丁语/希腊语
日本語和한국어60%词汇来自汉语
日语外来语:コンピュータ、エレベーター、テレビ、ビデオetc
2.赋予老词新的意义
豪萨语(西非):宫廷中的信使→驻外大使
3.已有词的新组合
豪萨语:上方的交通工具,秃鹫的降落→直升机
毛利语:灵魂的声音→收音机

可能从已死亡语言中借词:印地语(梵语)
国家主义的国家会多采用2和3的方式
日本在1930-1940年的国家主义:ハイキング→遠足 ベースボール→野球
纯化:Kathabevonsa希腊语,北朝鲜[文化语]
语言保护主义:法语中引入le weekend, le sandwich, le drugstore等词汇遭到某些人反对

土耳其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
目标:创建新的现代化中立化的国家,从中东分离出去面向欧洲
1.控制书写: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
2.控制词汇:1928/29年,去掉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借词
“阳光语言理论”:认为欧洲语言起源于土耳其语,所以引入bioloji, teleton, telezyon等词只是“取回”

第五单元:英语作为全球语言
1.为什么人们称英语为全球语言
英语不是L1(第一语言)者最多的语言,西班牙语是20多个国家人口的第一语言
①L1+L2的数量很多:2000年,20%世界人口(1.5b)有接近母语/非常流利的英语能力
②全球分布
内圈(L1):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外圈(L2):前英国殖民地,存在显著,经常作为官方语言。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尼日利亚
5%印度人口(40m)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是第三多的英语人口(美国>英国>印度)
拓展圈(L2):历史上英语没有长期存在。俄罗斯、天朝
③教育中的领导地位
2.英语怎样成为全球语言
①17世纪拥有强大海军的国家: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
18世纪殖民北美洲
19世纪加勒比地区、南亚、东南亚、非洲
②19世纪工业革命的中心在英国,加强了殖民地的经济发展
③20世界美国成为主要经济力量
④国际组织的出现:国联、北约、联合国、欧盟、欧佩克、东盟
⑤1945年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a.印刷和出版技术的进步,增强书籍和报纸的流通 80%的科技文献用英语出版
b.1950-1970短波收音机,VOA、BBC甚至在Radio Moscow用英语广播
c.电影工业(好莱坞)
d.流行音乐:甲壳虫、猫王、麦当娜、迈克尔杰克逊
e.航空旅行的增多:商务、旅游,需要通用语
f.计算机互联网
3.全球语言的坏处
①英语(作为全球语言)一般不是语言灭绝的主要原因,当地主要语言才是
②对L1使用者的消极影响:不再学习其它语言
美国911之后开始重视外语教学
4.英语是否会失去全球地位
①对英语可能排斥
语言有实用价值和象征价值。新加坡因英语的实用价值取得成功,而ZF担心其象征价值(西方文化)有不良影响。如果象征价值的影响超过实用价值,可能排斥英语。
②西班牙语:西班牙语国家在经济上不太可能超过英语国家
汉语:不太可能成为全球语言a.使用人口集中b.语言系统和书写系统比较复杂
③新科技取代语言学习
机器翻译(文字输入、语音输入)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发展
④英语在世界不同地区失去互通能力
“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
如拉丁语发展成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等不互通的语言
在10年内L2使用者将超过L1使用者
在50年内L2使用者比L1使用者多50%
a.发音
英式/美式 –t- (t/d) 重音在后/重音在前
现在有专门的发音训练教练
b.词汇
bathroom(主要强调洗浴功能/可以单指马桶)
pants(内裤[trousers]/裤子)
fall([autumn]/口语书面都广泛使用)
swimming costume/swimming suit, trunks, bathing suit
c.语法
Cockney Rhyming Slang(考克尼韵律俚语)
把一个词替换成一个词组,第二个词和原词的韵律一样,然后只保留第一个词
I’m just going down the stairs
Stairs= apples and pears=apples
=I’m just going down the apples.

未来对英语的影响
①英语的“所有权”
1960年代刚独立时的亚非国家对英语多持消极态度
现在英语被视为是有当地变种的国际语言
②创新
③写作:更多L2使用者使用英语写作

第六单元: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Pidgins and Creoles)
在两种或更多的语言交流时出现的新语言
夏威夷皮钦英语:英语+汉语+日语+葡萄牙语+他加禄语
一种语言的使用者通常比其它语言使用者更有权力
19世纪很多外国工人来到夏威夷的种植园工作
老板/种植园主:英语“高阶语言”(superstrate languages)(通常是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荷兰语、德语中的一种)
工人(汉语、日语、葡萄牙语、他加禄语)“低阶语言”(substrate language)
老板和工人的交流为“纵向交流”(vertical contact) 工人之间的交流为横向交流(horizontal contact) 横向交流多于纵向交流
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一般出现的情况
1.种植园(↑)
2.加勒比地区和美国南部的奴隶群体
3.交易(西非和东南亚)
4. Chinook Jargon曾经是美洲原住民的交易语言
5.在战争时作为外国驻军和当地居民的交流语言
Tok Pisin(巴布新几内亚)
Kamtok(喀麦隆)
Bazaar Malay(马来半岛)
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的发展过程
皮钦语早期:少量词汇,没有语法,没有固定词序
皮钦语后期:词汇量增长,有固定词序,SVO语法(即使高阶语言不是SVO)
创造方法
1.减少:Jim did not go to the market→ Jim not go market
2.简化:am, are, is:→is el, la→el
3.语音融合:the, this, that→d thin, thing→t “dis ting”
词汇增长后只有200~300词,但是能被巧妙利用来创造新词
1.一词多义(polymesy)
hia(hear):hear, know, sense
2.一词多性
bad: adj. Tu bad pikin (Two bad Children)
n. We no laik dis kain bad. (We not like this kind badness)
adv. A laikim bad. (I like him badly.)
3.激化意义
big→enormous 不用enormous,重复(reduplication)成bigbig
look→stare lukluk
4.语法性词汇减少
Tok Pisin中只有两个介词:bilong(belong):of 和 long:所有其它介词
5.组合:通过组合旧词创造新词
big ai(eye)=greedy drai(dry) ai=brave
krai(cry) dai(dir)=funeral for a young person who is not expected to die.
chop dai=funeral for a older person who has lived a satisfying life, so lots of food are made(chopped) to celebrate.
gras bilong fes “grass of face”=beard
gras antap long ai=eyebrow
gras bilong hed=hair
皮钦语阶段都是作为L2使用,下一代则作为L1使用,成为克里奥尔语
1.词汇量的进一步增长
经常使用老词:musket(gun),rascal(thug)
经常出现葡萄牙语语源的词,尽管与葡萄牙语没有交集[謎です☆]:pikin(child, small)
2.新的语法词(时和体)
baimbai (by and by) yu go = you will go
3.量词的出现
pela(fellow): Tu pela dokter(Two docters)
Tu pela mari(Two women)
4.有含义的后缀
bikim: make something big
daunin:down
nogutim:make something no good=break something
5.词汇简化
bilong dem(belong them)→blom(their)
baimbai→bambai→bai→ Yu ba go.

结果1:标准化
Tok Pisin(巴布新几内亚)
Krio(塞拉利昂[西非])
结果2:稳定双层语言
海地H标准法语 L海地克里奥尔语
结果3:去克里奥尔化
克里奥尔语越来越接近作为基础的标准语,后被认为是标准语的一种方言
①牙买加克里奥尔语(基于英语)
I told him: Mi tell e→a tell e→ I tell e→I tol’ im
②非洲裔美国人白话英语(AAVE)
结果4:重克里奥尔化
在1960/70年代,英国的第2代和第3代牙买加人开始为社会原因(显示个人身份)重新使用克里奥尔语

克里奥尔语的三大不可思议
1.为什么在世界各处发展的皮钦语/克里奥尔语都在语言学角度上类似?
2.儿童是如何把皮钦语发展成复杂的克里奥尔语的?
3.为什么在很多与葡萄牙语不相关的皮钦语中出现了葡萄牙语词汇?
假设1:高阶语言的使用者刻意简化语言来创造克里奥尔语(不成立)
假设2:单一基因起源论(Monogenetic Origin Hypothesis)
所有皮钦语/克里奥尔语有同一个起源语言
Sabir(中世纪时期地中海地区的一种航海交易通用语)
词汇重构(relexification):保留一种语言的语法,把所有词汇替换成另一种语言
a.Saramaccan(苏里南[南美])原高阶语言是葡萄牙语,后由英国统治。英语词汇取代了葡萄牙语词汇。
b.澳大利亚的入组语言(initiation language):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用新词把部落语言中的部分词汇替换掉,形成一种秘密语言。
c.英国的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是个低能特才(idiot savant),能“说”15种语言。语言学家研究发现他只是把其它语言的词汇替换到英语语法中。
假设3:全人类都只能硬件性地学习一种语言
固有性论(Innateness Hypothesis)
在所有人类语言中存在一个通用法则:通用语法(universal grammar)
人类语言和其它物种的沟通方式很不同
a.巨大的词汇量
b.丰富的组合系统(语法)
c.具有创造性
关键时期论(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人只有在儿童时期才能有效利用大脑中的这一部分(创造语言)

尼加拉瓜1980年引入手语,后同样形成了皮钦语手语

 

再谈学日语这件事

0.序

上次谈日语学习经历还是2012年考完N1之后。其实考N1之前是最简单的部分,因为有能力考的级别做指引,有很多课本和资料做参考。然而N1只能算是入门,真正的旅程才刚刚开始,而且这之后没有什么固定的规则来提高水平了。当然所有语言的学习都是无止境的,即使是母语也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现在日语的普及率是越来越高,本人的感觉是人人都会,完全是lingua franca. 碰上个兴趣相投的同龄人,不管是中国人,台湾人,还是美国人,基本可以默认对方会日语,掌握到母语水平的人也太多了。如何学习也是个很大的话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方法。经常看见有大神说看看动画就会了,看动画当然有帮助,但是渣渣这种笨人还是相信要很传统地读课本做练习来学习基础。日语对于中文母语来说可以说是最简单的外语了,从0到流利两年时间足够了,如果全日制学的话0到N1半年就可以做到。

1.能力考

上面提过N1是一个入门标准,在准备能力考的过程中就能打下基础。JLPT是公认的最简单的语言考试了,全是选择题,不会考察口语和写作,所以含金量也有待商榷。不过一般N1能考满分的人已经超过入门级别了。从自学的角度来说每个级别能帮助衡量自己的水平,是个很好的辅助工具。能力考之外的考试也有,不过能力考的另一个好处是几乎全世界哪里都可以考。

从入门到N1有很多教材可以选择,其实不管选哪个最终内容都是那些。重要的是找到看着顺眼的那一款。新标日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当时备考N1的时候新标日高级还没出,后来买来看看发现也就是N1那些语法。

2.阅读

即使是标日高级,课文还是很有“课文”那种编出来用来教育的感觉,而真正的语言写出来是用来传达信息的。脱离课文刚开始看实际内容肯定是磕磕绊绊的感觉。其实日文阅读起来很有节奏,速读起来抓取信息的效率也很高,多读就能感受到这种节奏。汉字或片假名写成的名词可以看作是主体,然后动词一变化正好结束或跟下个句子接起来。说起来有平假名片假名汉字三种书写系统很麻烦,但是这样就算不加任何空格也能自然地把句子在视觉上分成几个部分,速读的时候很容易就看到了重要内容。

个人经验来说刚开始是啃了十卷魔法禁书目录,然后就越读越快了。轻小说也能分出更近口语还是更近书面语,想看简单的话就去看一些龙傲天起点文那一类的,「精霊使いの剣舞」「新妹魔王の契約者」之类的,很简单,读快了一天看五卷不费劲。有名作者写的就算口语和书面语掺半吧,伏见老贼、平坂老贼、渡航老贼之流。至于西尾维新,能不能叫轻小说都值得讨论了。

轻小说以外non-fiction方面经常爱看一些批判社会的东西,成了两个极端,一边是没有营养的口水文,一边是右翼老头子在那唉声叹气。逛过书店的同学肯定看到过一排一排的池上彰,开始还挺喜欢,看多了就觉得这种科普水平的分析比较浅显了。近现代文学当然也可以看了,可以从有名的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太宰治之类的入手。就算是文学大家也不是每部作品都有翻译,比如司马辽太郎最有名的是他的历史小说,其实他还写过40多卷的旅行散文「街道をゆく」,其中资料的详细程度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明治维新以前的东西就可以算是古文了,要想看懂源氏物语或枕草子的原文,那就需要专门学习古文。跟中文的古文一样,其中有很多时代特有的官阶和物品的名称之类的,就算是翻译成现代文也需要长长的注释。懂一点古文常识还是有必要的,因为日本的高中会教这些东西。流行文化中也会出现,比如常见的百人一首。

3.汉字

汉字是中文母语者优势最大的一项,就算从来没学过日语的人也可以看汉字猜个大概意思,紧急情况下可以祭出笔谈这个很神奇的沟通方法。在近代白话文运动兴起前,文言文或汉文是汉字文化圈的共通语,中国人和日本人朝鲜人笔谈就不用说了,日本人和越南人都可以汉字笔谈,甚是有趣。

当然汉字有很多异体字,而且二战之后共产中国和日本交流断绝,两国分别从正体字进行了汉字简化。总体来说日文汉字简化的程度要小一点,所以学过正体汉字的话难度会小一点。有的小地方很容易写错。比如「凉」和「涼」,一个是两点水一个是三点水。再比如「别」和「別」,左下的力不能出头。这种需要注意的小地方很多。

比起写字,读音是个更头疼的问题。中文汉字读音基本是固定的,多音字算是个别现象,而日文中只有一个读音的汉字才是个别现象。大家都知道单字有基本的训读音读,音读有唐音吴音汉音,放在词里有湯桶読み和重箱読み。前一阵很流行的一句「3月1日は日曜日で祝日、晴れの日でした」,算上清浊变化这一句话里每个「日」的读法都不一样。甚至有时候根据上下文要有不同读法,比如「建立」这个词,建立国家或别的东西读唐音「けんりつ」,但是建立寺庙就要读吴音「こんりゅう」。实际阅读中还会发现有时候一个词的两种都可以接受,并没有标准答案。

关于汉字专门有个叫汉检的考试,洛杉矶考汉检二级经验

4.听力

看动画或日剧可以算是练习听力,初学阶段还可以用作验证语法,课本上的语法在片中出现了,印象当然更深刻。要达到最佳效果不要看字幕,当年最开始看动画的时候看两遍,看一遍字幕再挡上看一遍。动画的语速一般比较慢,日剧稍微快一点。不过怎么说都是在演戏,现实生活中的说话不是念剧本,还是有差异。日语的网络公开课之类的不像英语那么多,不过找找还是有的。

听写也是综合练习的一个好方法,应该说听写比翻译的要求高,因为要求能一字不差的写出来,翻译的话听不出来可以结合上下文弄个大概意思。缺点就是非常的耗时。

5.背歌词

学语言少不了背诵的过程,就像古代文人要背熟四书五经,有了这个“基本盘”再谈更高层次的发展。一般大家背的是课文,不过这里谈一谈背歌词,自觉从中得到不少益处。

一是前面也提过,课文是编出来的,写得比较规范,而实际应用一般没有这么规矩。歌词当然更接近实际文体。二是歌词题材很广泛,从古风到神经质瞎唠叨都有。三是歌词可以反复听。估计很少有人专门背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吧。

理论上来说学会五十音就可以唱所有日文歌,实际操作还是很难的,因为是死记硬背。当年按假名背下来了Only My Railgun,时至今日还是能像念咒语一样「はなてこころにきざんだゆめをみらいさえおきざりにして」,多年以后才解析成「放て、心に刻んだ夢を。未来さえ置き去りにして」。高中时代纯属用这个解闷,2010年到2011年的很多歌都做到了能默写的程度,后来明白意思了倒是容易错个词什么的。有了背诵基础就能增长词汇量,还能记住固定搭配之类的,段子就能张口就来。

洛杉矶考汉检二级杂谈

汉检二级的全称是日本汉字能力检定,是一个面向日语母语者的汉字考试。其实理解为词汇量测试更好一些。官网上列出的海外考点只有洛杉矶一处。这个考了也没什么用,貌似对升高中或大学有一点帮助,求职的话二级和以上可以写简历上。对于渣渣这种都不在日本生活的人更是毫无实用性,纯属自娱自乐。网上的非日文资料大多都是简单介绍考试的,并没有奇葩真的去考。那么某个奇葩就来谈谈备考和考试的经历。

渣渣考汉检有两个目的,一是再拓展一下词汇量,二是写一写汉字。记得2012年考N1的时候,晚上蹲在回程火车的车厢连接处拿着诺基亚艰难地上网对答案,一看最开始的5道读音题错了4个,当时就呵呵了。最后162分是通过了,然而日后逢人就说背单词没什么用。现在再看当年的题自然是感觉“这你都不认识吗”,渣渣开始大量看书是2013年第一次去日本和来LA上学之后的事了,在偏远山区的村里外文书可不是什么好入手的东西。对于汉语母语者来说看到汉字词能明白意思,但是能正确读出来就不容易了。一个字可以有好几个训读好几个音读,放在不同的词甚至语境里都能读不同的音。比如建立一般的东西读唐音けんりつ,建立寺庙或佛教相关的就读こんりゅう。还有一些固定读法的比如海女(あま)、山車(だし)。总之读法非常混乱,实际应用中很多时候正确读法不止一种。

另外汉字这个东西长期不写很容易忘,渣渣从高二以来就很少写字了,当年去高考娱乐的时候提笔忘字已经很严重了,写作文都得换着词来。日文汉字介于残体和正体之间,出个头少个点一些细微的地方不一样,写的时候还能想一下残体和正体的写法,是一种不错的练习。

关于汉检本身的信息还是不少的,官网上列出了出题范围(http://www.kanken.or.jp/kanken/outline/degree.html),还有例题(http://www.kanken.or.jp/kanken/outline/degree/example.html)。二级的范围是文部省的常用汉字表,2136个字。理论上高中毕业就可以过二级,然而在实际上有人说小学四年级就过了,有人说只有一半的高中毕业生能过,还有人说通过率比较低是因为很多人报名了却根本没去考,总之到底是什么说法也不清楚。从歪果仁的角度来说感觉平常有在看日文书的话准备一个月就够充分了,渣渣刷题是为了尽可能地多认识一些词,做完所有材料花了三个多月。要是渣渣在日本的话估计会尝试一下准一级,教育部门制定的汉字表毕竟只是个标准,日常生活中还是会遇到不少表外汉字。准一级和一级就必须纸笔考试了,洛杉矶考点提供的是电脑测试,最高到二级。

备考的话强烈推荐先刷这个网站(http://www.kanjihakase.com/kanji/outputmaterialmenu.html),或者只是想测测自己也可以。全级别一共17750问,二级有2872问。网站建议要合格的话熟识率达到98%. 一天100问的频率做了大概两个月。出题方式很简单粗暴,不会或做错的话隔几天再出一次,对了就加熟识率, 错了就扣。因为是程序自动判断所以还涉及到笔顺的问题,有点感觉还是很奇怪的,比如密的必的部分,先写中间一点,再撇,最后左右两点。当然这是正确的写法,多少年都是从左往右写。真正的二级考试是不看笔顺的,所以可以说是增加了一层难度。

然后还买了两本书,看的亚马逊的排名和评价,一本频出问题集,一本模拟测试集。其实还买了一本四字熟语词典,结果还是直接网上查来的快。

报考的话没有很正式的渠道,直接给官网上写的邮箱发邮件。一个叫水谷的人回的,二级的话只能周二考,10天之前把信息发过去。选择了11月22日考,正好是感恩节放假那周事情少一点。地点在Gardena的郊区,一栋综合办公楼。就是一间普通的办公室,在这办公室的杂物间里。一台台式机和两台厚厚的笔记本,一看就很有年头,这就是考点了。水谷先生先开一套四级的题作练习用,一边练一边说一些注意事项。网上好像看到过这套,有点印象。写字的话用一个定制的板子,还是wacom的。跟笔写的区别就是比划比较细,出头和连笔什么的总让人很在意,总想重写。正式开始之后他看了一会儿就出去忙自己的自己的去了。读音还是有拿不准的,其它部分都认识。最后写字是有两问不会,一个是こうばいの坂道,想了半天不知道,写了个高倍,应该是紅梅の坂道。还有一个大工のかんな,写作鉋。平时也接触不到这种词啊。刷了7000道题该不认识还是不认识。结束后问感觉如何,满分的话肯定是不可能,通过的话还是没问题的。他还将信将疑。

11月30日早上五点收到了成绩通知,不出意料地通过了。读音错了4个很不错了,练习的时候经常错七个八个。部首的话一直没有专门总结过,都是凭感觉。这部分占分小一般也都能猜对,感觉不用特别在意。剩下的都认识还是有错误,说明字体的判断标准还是比较严格的。12月10日收到了纸质的成绩单和证书。汉检就是特别注重这种形式,很对渣渣胃口,感觉自己像个小学生。

就算过了二级该不认识还是不认识,尤其是看一些名著。看见认识的词会亲切一点,年底在鹿儿岛看见回转寿司店的墙上写着魚河岸から直送,魚河岸二级常见词汇,うおがし。四字熟语记一记还是有用的,渣渣平常写东西就爱用四字词,日文的四字熟语跟中文的成语不完全一样,用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比如常山蛇勢(じょうざんだせい),出自孙子,形容军队组织严密没有破绽,引申为文章首尾连贯。日文中经常能见到这种引经据典的词,却很好地融入到现代语言中。比如あんハピ的OP里面,有一句「塞翁さんしっかり」,塞翁就是塞翁失马的那个塞翁,一个轻快的萌豚片的OP里冒出这么一句让人感觉眼前一亮。佛教由来的词也很多。渣渣很喜欢醍醐味这个词,中文里只用作醍醐灌顶,醍醐味可以用的地方就多了,比喻什么东西的真意,精髓。想必这也给非汉语母语的学习者带来很多麻烦吧,塞翁是谁,呉越同舟,吴国和越国是啥,还得学中国历史。总之这次考汉检还是很愉快的,虽然过了一段时间又开始慢慢忘掉了(